游客您好,您还没有登录哦! 免费注册|登录
你的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首钢京唐公司循环经济体系的实践创新
信息来源:世界金属导报2016-02-23A10      时间:2016-02-24 14:52:45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首钢京唐公司)遵循循环经济理念设计,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3R原则,推动工序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废弃物集中处理和循环利用,通过管理理念、管理架构、管理制度、管理工具、管理过程的不断改善,加快构建高效、节约、环保、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产业链的衔接,把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做到物尽其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利用先进工艺和设备,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对原生资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减少环境污染和废弃物排放,甚至实现“零排放”。通过转变观念,提升理念,加快构建合理高效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利用体系管理,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各项管理措施。依托设备支撑,技术引领,切实降低能耗水平。运用6S、六西格玛等先进管理工具,切实提升管理水平。实施精益管理,把发展循环经济融入企业管理之中,推动产品升级与结构转型,通过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1 首钢京唐公司循环经济体系的实践创新背景

1.1 从国际环境看,绿色发展成为国际潮流

近年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发达国家纷纷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发展低碳绿色产业,将其作为推进经济增长和转型的重要途径,一些国家利用技术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制造绿色壁垒。在新一轮经济竞争中,走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道路正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

1.2 从国内环境看,发展循环经济是深化污染防治的需要

从资源看,我国是总量上的大国、人均水平上的贫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能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从资源利用效率看,目前我国创造世界GDP的4%,却消耗了世界上31%的钢材、30%的煤炭和50%的水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低效率低产出,粗放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引发包括环境污染问题在内的各种社会矛盾。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必须不断降低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最大限度地推进资源循环利用,降低污染排放强度,这就要求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3 从行业现状看,发展循环经济是钢铁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钢铁企业建设,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加强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

目前,我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一些阶段性、局部性的矛盾,支撑条件全面紧张,发展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能源、环境、原料约束增强。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烧结、炼铁、炼钢等工序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节能减排管理有待完善,成熟的节能减排技术有待进一步系统优化。高炉、转炉煤气干法除尘普及率较低。烧结脱硫尚未普及,绿色低碳工艺技术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SO2、CO2减排任务艰巨,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影响钢铁工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1.4 从企业发展看,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

钢铁企业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和物质循环,能够生产出更多性能好、寿命长、污染少的优质产品,有利于促进钢铁产业链和非钢铁产业链的有机结合,推动相关行业向高效化、绿色化发展。我国山钢、鞍钢、宝钢等大型钢铁企业非常注重内部的节能和环境保护,并积极接受新的理念,率先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实践。其中,山钢济南分公司在发挥钢厂的“能源转换功能”和水的循环利用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宝钢率先在国内钢铁企业中将中水回用到工业系统。首钢京唐公司是首钢搬迁调整、结构转型的重要载体,建厂之初便提出了要把钢铁厂建设成为产品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效益一流的现代化大型企业,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志性工厂的目标。当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尤为迫切与重要。

2 首钢京唐公司循环经济体系的实践创新做法

2.1 科学规划,理念先行

转变观念,提升理念,树立循环经济的生产观。把废物当作放错位置的资源来看待,做到物尽其用,改变“高耗低产”的传统模式,管理向前延伸,实现“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循环”全系统管理。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各工序内部减少物料的使用,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目标;建立生态工业网络,把不同的生产单元联系起来,形成资源共享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

科学规划,布局紧凑,结构合理。在总图布置过程中,首钢京唐公司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在工序衔接上,上下游物料产出上充分考虑,从原料场、焦化、烧结、炼铁、炼钢、热轧、冷轧到成品码头,钢铁厂按“一”字型总图布置,物料流动短捷顺畅、工序衔接紧密高效,功能布置集中,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动态有序、协同高效。

2.2 构建合理高效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

首钢京唐公司在广泛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将首钢原来业务分散、多层级的管理体系(节能管理处、动力资源管理处、电力管理处+动力、电力、氧气三个平行、分散的生产厂)通过业务流程再造、管理重组,变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2007年,成立动力作业部,承担生产作业职能。2008年,通过提升管理,成为能源部,在承担生产作业职能的同时,附加了能源管理职能。2009年,将能源管理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把环境管理的职能归入能源部,组建能源与环境部,行使能源与环境公司专业管理。通过动力分厂-动力作业部-能源部-能源与环境部的管理架构的重组构建,实现集中管控,提升工作效率。

在加强能源环保管理工作中,建立能源环保管理网络,实行总经理全面负责,主管副总经理具体组织,能源与环境部牵头实施的管理体系。公司成立能源与环境管理委员会,由公司主管能源与环境的副总兼任主任;全公司所有工序生产单位及相关管理部门均为成员;能源与环境部下设的能源技术处和环保处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建立公司、职能处(分厂)、作业区三个管理层级,实行“扁平化、集中一贯制”管理,构建了结构扁平、精简集中、运行高效、环境清洁的能源与环境管理体系,实现了专业管控与生产一体化。

建立能源与环境中心。首钢京唐公司能源与环境中心,集公司生产总调、生产厂、车间调度能源管理职能于一身,将管理职能集中上移,直接面向作业区行使“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5项管理职能,实现全公司能源系统的统一调度和能源系统平衡。

建立能源产品营销中心。根据能源产品生产、销售现状,整合资源,成立营销中心,使生产和销售有机结合,统一协调,实现一体化的营销和管理。使京唐公司能源管理体系从能源生产、能源管理的基础上扩展到了能源营销。

2.3 依托体系建设,强化基础管理

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制度要求。根据GB/T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及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首钢京唐公司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建立了完备的能源环保管理制度。先后制定下发“节能管理制度”、“大气污染防治及除尘、脱硫设施管理办法”、“清洁生产审核”等32项专业管理制度,为加强能源环保管理提供充分依据。

强化岗位责任制度,对重点用能、环境岗位进行筛选,建立体系重点关键管控岗位明细,根据岗位重要性的不同,进一步补充完善岗位责任制,明确规定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等内容,不断强化岗位责任意识,把循环经济的“3R”落实到岗位责任中。

制度定期检查制度。为进一步落实各项制度的有关要求,公司定期开展各项的制度检查,相关专业制定检查计划,每月在向公司汇报制度检查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实现了各项措施的落地。

建立指标考核评价体系,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和措施具体化、定量化,将工序能耗、二次能源利用指标、污染排放指标等纳入公司绩效考核体系,每月对各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存在的差距,成立攻关组,进行攻关。2014年,焦化部配煤攻关组积极探索除尘灰回配炼焦技术,利用除尘灰同比例替代瘦煤,除尘灰比例最高可达1.5%,实施后每月可节省瘦煤6700吨。

首钢京唐公司通过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建立指标考核体系等基础管理,为循环经济体系的良好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分别于2012年、2013年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GB/T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的认证。

2.4 利用先进管理工具,提升管理水平

1)大力推进6S管理

成立由公司领导及各单位领导为成员的6S推进领导小组,并下设6S推进办公室负责工作推进。组织开展9大样板区“三天一层楼”6S打造活动,对现场各种杂物进行清理清扫、整顿,根据6S管理要求,公司组织推行环保设施排污口规范化,通过标牌形式,对每个排污口进行核对,对排污位置,污染物类型、责任人予以明确。通过推进6S管理,创造了一个文明、整洁、安全、高效的生产和工作环境,培养了职工良好的职业素养,提升了现场管理水平。

2)实施六西格玛项目管理

将六西格玛方法定位于精细化管理的首位,通过广泛培训学习,使各级管理、技术、操作等系列人员,都要参加六西格玛项目,将六西格玛管理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日常工作。每月各单位在公司部长例会上,汇报本单位六西格玛项目进展情况。供应部实施降低原燃料消耗项目,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炼铁部实施降低风口消耗项目,提高风口的耐磨度,延长其使用周期;焦化部实施提高生化系统出水化学需氧量稳定性项目;能源与环境部实施降低电厂氮氧化物排放项目等,有效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工艺稳定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

3)加强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首钢京唐公司将信息化支撑业务管理作为公司的发展战略。围绕公司生产经营的全流程,通过ERP管理、投料管理,建立相应的综合性的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实现了从原料进厂到产成品出厂全流程计量体系。公司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科学决策的水平,于2013年6月通过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认证,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

2.5 依托设备支撑,科技引领,切实降低能耗水平

1)采用大型化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集中采用5500立方米高炉、550平方米烧结机、7.63米焦炉、300吨转炉、75000立方米制氧机、300兆瓦热电机组、日产5万吨海水淡化等一系列大型装备,构成了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运行系统,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能源消耗,减少

了污染物排放点源。

2)采用国内外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达到高水平清洁生产标准

自主研发高炉无料钟炉顶、高炉—转炉界面“一罐到底”技术,为世界300吨级大型转炉钢铁企业首家使用;自主创新“全三脱”炼钢工艺,打造出国内第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洁净钢生产平台。“三干”技术。260吨/小时干熄焦装置,采用高温高压自然循环锅炉,配备30兆瓦发电机组。2013年吨焦发电量119千瓦时,同时外供蒸汽56万吨;5500立方米高炉全干法除尘,能够适应各种炉况的变化,净煤气含尘2-3.5毫克/立方米。与湿法除尘比,日节水4000吨、节电3.6万千瓦时,TRT发电量提高30%;转炉煤气干法除尘,首家在300吨转炉“全三脱”冶炼条件下转炉煤气干法除尘,实现节能减排。

2.6 精细管理,把发展循环经济融入企业管理

首钢京唐公司围绕资源循环利用、能源高效转化、环境不断改善,构建铁素循环、能源循环、水循环、固废循环等支撑体系,推动产品升级与结构转型,通过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和谐。

1)推行清洁生产、减量优先,注重源头预防

按照清洁生产的思路,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分析生产过程,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使生产流程简单化、紧凑化、连续化,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

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和工序间的衔接配合,合理降低铁钢比,取消或减少高耗能工序,减少资源浪费,减轻环境负荷。优化炉料结构,提高精料水平。提高入炉矿品位,降低渣量,降低焦比;实行铁水全量预处理,减少能耗、物耗、渣量及金属损耗,降低炼钢成本;提高石灰活性度,改善炼钢技术经济指标。实现以合理配比的烧结矿和球团矿为主、以副产品和废弃物产品化为辅的合理的炉料结构。

2)实施过程控制再利用,促进能源利用高效化

在不同产业、行业之间建立相互依存的链接代谢关系,通过钢铁、电力、化工、建材的紧密衔接和有效融合,对生产过程中的煤气、余热、余压、余能充分循环利用,构建焦化、冶炼-副产煤气、余热余压-发电,冶炼-废渣-建材,冶炼-含铁尘泥-烧结,炼焦-焦油、煤气-化工产品,冶炼-钢铁产品-废钢铁-电炉炼钢等产业链。

①煤气综合利用

公司煤气系统包括焦炉煤气系统、高炉煤气系统和转炉煤气系统,为充分回收利用各种副产煤气,在煤气柜区集中建设了大型干式煤气柜群,减少煤气发生量和使用量不平衡引起的管网压力波动,保证燃气系统的稳定供应。首先将各种副产煤气作为燃料,用于加热炉等工序,提供热量。其次在保证加热用量的同时,将富余煤气配给两台300兆瓦煤气-煤混烧发电机组发电,产生电力。再次充分利用煤气中的一氧化碳、氢气等成分,与化工行业构成循环链接关系,在煤气加工方面进行合作,使煤气资源得到优化利用,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化。利用焦炉煤气规模制氢,生产出来的氢气供冷轧使用。实施煤气发酵制乙醇项目,通过微生物发酵工艺,生产汽车及航空用燃料乙醇,2012年底完成了300吨试验项目。与专业院校合作,进行套筒窑废气二氧化碳捕集回收(年产20万吨),生产工业及食品级二氧化碳,用于炼钢转炉顶吹、底吹、油田驱油及食品行业。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了煤气的高效利用。

②余热综合利用

余热回收:实施CDQ余热锅炉回收、转炉汽化冷却、加热炉汽化冷却、烧结余热锅炉回收等项目,充分回收不同能级的蒸汽热量,中高压用于发电,低压以及低低压用于海水淡化。能源梯级利用:采用系统集成技术,用海水淡化的蒸发器替代发电汽轮机的凝汽器,用发电乏汽进行海水淡化,实现能量梯级利用,全系统能量利用率达到82.23%,实现煤气-热-水-电多能源介质协同优化。

③水循环利用

建立工序内部、厂内、厂际多级用水循环体系,提高循环水浓缩倍数,减少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主体技术改造结合,采用干熄焦、干法除尘等不用水或少用水的工艺及大型设备,做到源头用水减量化;采用高效、安全可靠的先进水处理技术和工艺,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采用先进工艺对循环水系统的排污水及其它排水进行有效处理,使工业废水资源化,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实施焦化废水深度处理,在国内首次采用“一级电催化氧化 二级电催化氧化 电絮凝 电气浮 除铁锰系统 陶瓷膜超滤 反渗透”水处理工艺,对生化出水中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和分解,降低了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浓度,净水回用于生产系统,浓盐水用于烧结混料或炼钢焖渣,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实现了焦化废水的“零”排放。炼钢、热轧、冷轧等工序产生的生产废水先经本工艺处理设施处理,然后进入公司综合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处理后清水与富裕海水淡化水勾兑回用,实现废水耦合式“零”排放,年减少排放污水1415万吨,节约新水资源1415万吨。

④海水综合利用

首钢京唐公司根据国家《海水利用专项规划》要求,充分利用临海靠港优势,有序实施海水直流冷却发电、海水脱硫、海水淡化、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目前正在实施海水淡化生活饮水项目。海水脱硫方面,利用冷却后的海水作为脱硫剂对自备电站烟气进行脱硫,脱硫效率≥95%,脱硫后烟气SO2排放浓度≤60毫克/立方米,低于国家排放标准200毫克/立方米的要求。海水淡化方面,以海水淡化催生的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链初步形成。在国内首次利用钢铁厂余热蒸汽及汽轮机乏汽作为海水淡化热源,建设四套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装置,日产能力达到5万吨,年节约地表水1993万吨。回收钢厂低温蒸汽,实现了蒸汽的高效利用,海水淡化前置发电,乏汽制水,浓盐水送周边化工企业制盐制碱。通过充分发挥海水淡化平台作用,形成了钢铁-电力-化工多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热-水-电-盐的联产。

⑤固废综合利用

通过对全流程废渣、尘泥等固体废弃物高效回收、再资源化,基本实现了零排放,并通过深加工提升固废再资源化产品的价值。建立以钢铁为中心的钢铁生产与建材、能源、新材料等相关行业以及社会生活共享资源、互为排放物治理的循环体系,形成炼焦-焦油渣-型煤加工,冶炼-废渣-建材,冶炼-含铁尘泥-烧结,冶炼-钢铁产品-废钢铁-电炉炼钢,冶炼-氧化铁粉-磁性材料等相关产业链。建设一套型煤综合利用设施,将焦油渣、酚氰废水生化污泥作为粘结剂与原煤混合加工生成焦油渣型煤,用作炼焦原料,年产型煤5.6万吨。与冀东水泥合作,建设4×60万吨/年的矿渣细磨水泥生产线,将钢铁厂的高炉水渣,采用新的加工技术使之转变为高品质的水泥原料。采用折、焖一体全钢渣处理技术,对钢渣进行热闷处理。处理后产生的渣钢用做烧结、炼钢的副原料;原料、炼铁、热轧等工序产生的除尘灰及轧钢氧化铁皮等,返回烧结配料加以利用。建设25万吨/年炼钢一次除尘灰造球项目,作为炼钢造渣冷却剂加以利用;实施电厂粉煤灰深加工项目,对粉煤灰细磨,提高产品附加值,年处理粉煤灰30万吨。与专业公司合作,实施氧化铁红深加工项目,建设永磁铁氧体磁性材料生产线,生产中高档磁性材料。

3)强化末端治理,注重环境保护,积极改善环境质量

首钢京唐公司以实现“环境一流”为目标,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工程,不断提高污染治理水平,着力改善厂区环境质量。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根据国家环评批复要求,严格环保设施方案审查,所有已建成投产的生产设施均按“三同时”要求配套建设了环保设施,一期工程环保总投资达75.96亿元,占工程投资的11.21%。

一期工程共建设布袋除尘器、电除尘器等处理设施110台,对各污染点排放的粉尘进行治理,其中布袋除尘粉尘排放浓度小于20毫克/立方米,电除尘粉尘排放浓度小于30毫克/立方米,有效减少了粉尘的排放。同时大力实施脱硫、脱硝工程,在烧结厂投资1.76亿元,建设烧结烟气脱硫工程,在电厂投资1亿多元建设海水脱硫工程,脱硫效率≥95%,出口SO2小于60毫克/立方米,投资6500万元建设脱硝工程,出口NOX排放浓度小于100毫克/立方米,年减排NOX3300吨。

环境管理方面,不断加强现场管理与控制,提高环境软实力。投资2900多万元建设集地理信息系统、时钟于一体的环境在线监测管理平台,实时掌握污染物的排放,逐步实现管理的数据化与信息化。积极开展绿化美化,建设绿色工厂,进一步加强监察与考核力度。制定《单位和领导干部环境考核管理办法》,严格检查,每月对各单位环保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提高环保工作影响力。加强对环保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做到环保设施与主体生产设备“一样检修、一样维护、一样运行、一样管理”,确保环保设施正常稳定运行。

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环境治理,2014年公司吨钢烟粉尘排放量0.426千克,吨钢SO2排放量0.408千克,大气环境质量SO2平均24微克/立方米,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年均值60微克/立方米,厂区环境质量得到不断改善。

3 首钢京唐公司循环经济体系的实践创新效果

3.1经济效益

首钢京唐公司围绕周边市场,挖掘水、电、热、浓盐水等能源介质回收利用潜力,充分发挥大型钢铁企业循环经济体系应用实践作用,取得年创效1.22亿元,实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通过富裕煤气掺烧发电、余热余压利用发电等途径,2014年自发电率达95.3%,外送电网电量累计2.8512亿千瓦时,实现创效8271万元。

积极拓展外销电市场,发掘新增用电用户,通过了解冀东油田仍有用电需求,通过多次现场勘查最终确定供电方案,最终在2014年4月16日实现对冀东油田第二路电源一次送电成功。2014年累计销售电978.3万千瓦时,实现创效804万元。

大力发展海水淡化,建立典型的发电-海水淡化-盐化工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充分拓展循环经济产业链,将海水淡化浓盐水外送至周围盐场制盐,2014年累计外送浓盐水1158.6万吨,实现创效243.3万元。

依托大型制氧机快速变负荷和变压吸附制氢自动控制功能,合理控制生产负荷,在满足生产的前提下提高气体副产品销售量,同时紧密动态结合气体副产品的市场行情提高售价,进一步拓展多元化创效渠道。2014年累计销售氧氮氩液体71556吨,实现创效2441.8万元;销售氖氦稀有气体108908立方米,实现创效145.9万元;销售氪氙稀有气体3317立方米,实现创效251.8万元;销售氢气161893立方米,实现创效20.7万元。合计创效2860.2万元。

3.2社会效益

近年来,首钢京唐公司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结合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紧紧围绕钢铁企业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弃物消纳三大功能,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支撑。依托区域优势,拓展服务社会功能,大力开发余热余压发电,富裕电量上网,余热输送供社会居民采暖,利用钢铁高温冶炼条件成为城市废弃物处理中心,钢铁渣用于建材和城市道路建设,建设海水淡化,浓盐水送周边企业制盐,利用淡化水制取生活饮用水,实现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3环境效益

首钢京唐公司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把企业的能耗、物耗降下来,最终实现清洁生产,保护环境的目的。实施焦化废水深度处理,实现焦化废水全部回用,年减排化学需氧量排放110.88吨,减少氨氮排放16.63吨。加强环境保护管理,2014年吨钢烟粉尘排放量0.426千克,吨钢SO2排放量0.408千克,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利用富裕煤气进行发电,燃烧产生的蒸汽进入海水淡化装置用于制取海淡水,实现热-水-电-盐的协同发展。利用海水淡化产水接近蒸馏水的品质,开创耦合式零排放的模式,在钢铁厂实现工业废水的零排放。利用海水淡化浓盐水的高温、浓缩、高碱度的特点,将浓盐水排放到社会盐场制盐,实现环境的友好。

相关新闻

    本文暂无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会员服务    |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属世界金属导报社所有,未经《世界金属导报》书面授权,请勿以任何方式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1997-2011 世界金属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74号,100730
京ICP备11022607号-3
《世界金属导报》手机报最新版下载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