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第一大钢铁企业——日本制铁株式会社(Nippon Steel,TYO:5401,下称“日铁”)收购美国钢铁公司(U.S. Steel,NYSE:X,下称“美钢”)的大交易,在经历被否决、起诉美国政府,及至美国总统换届、再谈判和两次国家安全审查一系列波折,历时一年半后最终达成,这一过程备受市场瞩目且结果超预期。
在此背景下,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龙强就相关问题接受财新周刊记者采访。以下为相关报道。
张龙强认为,日铁坚定收购美钢,首先是开拓国际市场与提升竞争力的需要。
在亚洲乃至南半球,日铁面临着与中国、韩国企业的激烈竞争,在这些区域的竞争力整体下降。当前,中日韩钢铁企业在全球竞争力很强,而中国钢材成本全球最低,且中高端钢材也具有较强竞争力。“日铁已有危机感。”他称。
张龙强认为,日铁将长期国际战略布局早已开始,高端钢材的目标是美国、欧洲市场。
日铁优先选择美国而非欧洲,这是基于美国供需与价格:在全球钢材价格中,美国处在第一方阵,长期是中国同类钢材价格的2倍左右;欧洲同类产品价格则是中国的1.5倍左右。
此外,日铁擅长的长流程是美国的短板。美国最后一座高炉建于上世纪70年代;2024年,美国长流程产钢占比28.2%,剩余超过七成产量来自短流程,数字化等改造投资也集中在短流程。同年,欧盟(27国)长流程产钢占比在55.6%。
尽管近年来日铁在冶炼设备上没有太多更新,但其技术水平仍排在全球前列。张龙强评价称,日铁在长流程炼钢方面颇具竞争力,高端产品质量经多年沉淀,中国在原创性上与其仍有差距。历史上,日铁参与两个世界级钢铁企业建设:中国宝武与韩国浦项。
张龙强预计,在“1亿吨”产能目标之下,日铁或以美国为样板和跳板,再渗透到欧洲等其他市场。目前,日铁在欧洲的斯洛伐克还有约450万吨钢铁产能、在瑞典约100万吨特钢产能。若日铁锁定欧美的中高端市场,本就在欧美市占率不高的中国企业再进入的难度势必加高。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钢铁需求走弱,对本土钢铁冶炼设施投资强度减少;与此同时,中国大举发展,钢铁产量从不到1亿吨提升至超过10亿吨,且大多数设备和工艺先进。
张龙强表示,美国制造业能否回归的核心并不在技术,而在于人:制造业发展依赖人口红利以及成熟的产业工人;但在当今美国,想去钢厂工作且具备能力的工程师不多。
2024年,美钢人均钢产量在640吨左右,相比而言,日铁在1600吨,中国的优秀企业已经超过2000吨。要达成日铁收购美钢所承诺的10万个就业岗位,日铁还须在下游端扩张,且美国钢厂人工成本不低。
1 | |
2 | |
3 |
● 内容来源:《财新周刊》
● 版权说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院观点和立场。转载请注明来源;文章内容如有偏颇,敬请各位指正;如标错来源,请跟我们联系。
欢迎与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合作,电话 18810506859(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