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天,河南钢铁集团正式组建。短短两年间,这家以钢铁为核心业务的省属大型国有企业,加快优化重组,构筑起涵盖“黑色 有色”全产业链的现代冶金版图,在高端产品、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形成了独具竞争力的发展路径。
面对钢铁行业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的大势,河南钢铁集团明确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并举的发展路径,提出“向先进钢铁材料高地迈进”的目标,把科技创新、高端产品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作为撬动新质生产力的三大支点。
近日,《世界金属导报》记者走进河南钢铁集团,先后专访了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李向宇和副总经理傅培众,并与桥梁钢、船舶钢与海工钢、管线钢、低温容器钢四个高端产品团队的博士研发负责人深入交流。
一、聚焦高端制造:产品体系布局全面升级 拳头产品铸造发展高地
近年来,河南钢铁集团将高端产品作为提升竞争力的主攻方向,围绕“拳头产品”持续突破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核心成果。高强度水电钢、高锰耐磨钢、高磁感取向硅钢、低屈强比高性能桥梁钢、低温镍系钢等产品相继研发成功并推向市场,多个品种打破国外垄断,攻克了长期制约行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近年来,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等28项产品被中钢协认定为“金杯优质产品”。2025年以来,集团先后有9项产品荣膺金杯特优及优质产品称号;集团公司入选河南省首批“美誉名品”企业名单。
这些成果背后,是河南钢铁持续向技术高地发起冲锋的努力——围绕关键材料的研发与工艺攻关,多个项目实现了从实验室样品到工业化生产的跨越。低温镍系钢方面,50mm和5mm极限规格LNG储罐用06Ni9DR、06Ni7DR镍系钢突破技术瓶颈,实现了快速开发。硅钢方面,0.23mm高磁感取向硅钢研发入选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35AGW440硅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极端条件用钢方面,今年7月,稀土耐候钢成功交付中铁集团,耐腐蚀性能较传统钢材提升30%;8月,安阳基地1780mm热连轧机组在镍基高温耐蚀合金N10276的轧制上实现迭代升级,进一步提升生产稳定性;Mn13高锰耐磨钢在150吨转炉-炉卷轧机产线上实现连续3炉连铸的历史性突破,解决了铸坯面裂纹、漏钢等行业技术难题;Mn25高锰钢作为液化天然气、液氢等超低温储罐材料,实现全流程贯通生产。
高端化不仅体现在产品,还体现在产线和装备的极限能力。河南钢铁拥有全球首条5600 5500mm双超宽机架板式轧机,成功轧制出世界最宽5350mm板材,可轧制厚度范围为6-300mm的宽厚板;3500mm炉卷机组、2800mm中板机组实现了超极限薄规格轧制;冷轧酸轧机组、硅钢机组相继产出0.18mm、0.15mm极薄规格带钢。在装备投产方面,安阳基地电磁新材料二期工程即将建成投用,永通公司大管热模生产线全线投产,实现铸管品种规格全覆盖。
在巩固既有成果的同时,河南钢铁正着眼未来布局高端产品储备,明确了高磁感取向硅钢、高性能管线钢、海洋工程及船舶用钢等研发方向。河南省先进钢铁材料产业研究院博士卢金霖告诉记者,他们的桥梁钢项目通过实验室与炼钢、轧钢的联动机制,使研发数据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转化为生产参数,“在实验室完成验证之后,第一时间组织中试生产”。博士邱保文则在船板与海工钢研发中聚焦高技术船舶大型化、海工装备特种化趋势,“研发大尺寸、超高强、耐海水腐蚀的战略性品种”。同时联动船级社开展先期介入服务,加速认证覆盖。他介绍,依托双超宽机架板式轧机的装备优势,团队在高强度、高韧性材料的稳定生产上取得明显进展。博士童明伟的团队则将攻关重点放在抗氢脆、抗应力腐蚀等核心指标上,重点对X70/X80等高端管线钢进行攻关,“我们正在向大口径管线钢稳定量产的目标迈进”;博士王同良则在低温容器钢领域探索新的突破口,他说:“超宽幅容器板可减少30%的焊缝,不仅提升了设备安全性,还能有效降低制造成本。”
二、锻造创新引擎:平台-人才双轮驱动 源头活水汇聚动能
“科技创新不仅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更是集团实现高端化、差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河南钢铁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李向宇的这句话,道出了河南钢铁的发展之道——唯有牢牢抓住创新,才能为高端制造注入持久的驱动力。
“集团组建以来,我们一直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按照体系化建设、平台化支撑、机制化保障的思路推进。”李向宇介绍,集团已经系统构建了科技创新中心-先进钢铁材料产业研究院-基地技术中心的三级科创平台格局,安钢冷轧钢压延中试基地获批省级中试平台,先进金属材料仿真设计平台上线运行,河南钢铁焊接实验室挂牌成立,为高端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提供了全链条支撑。
在人才和机制方面,李向宇表示:“我们以特钢转型需求为导向,强化人才梯队建设,及时引进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目前,河南钢铁集团博士级高层次人才达到34人;两年来累计实施重大科研项目15项、重点科研项目40项、重要科研项目521项,为特钢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集团与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高性能钢课题攻关,牵手中船725所共建海洋工程与船舶用钢联合实验室,在模具钢、水电工程用高强钢、稀土耐候钢、镍系钢等多个方向实现成果转化。2023年以来,集团已荣获国家授权专利116件,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项产品标准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标准“领跑者”。
对于未来发展,李向宇提出,“我们要聚焦特钢转型,打造特色产品体系,坚持效益第一,形成高效益、低成本、精品化的特钢产品矩阵,确保今年有25个以上特钢新品投放市场。”他还强调,要加快“卡脖子”技术突破,加大特钢专有技术储备,重点攻关桥梁工程用钢、深海装备用钢等高端产品,推动产品迭代升级。 科技创新的持续投入和成果产出,为河南钢铁集团奠定了坚实的转型提质基础,也为高端产品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 驱动新质生产力:数字赋能,智造未来
“近两年来,河南钢铁集团坚持向改革要活力、向人才要动力、向数智要效力,以数智化升级提升核心效能,为企业转型发展筑牢发展根基。”河南钢铁集团副总经理傅培众在采访中开门见山道。
从平台建设起势,为数智赋能夯实基础,集团实施“AI 134工程”,建成企业云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大数据平台三大基础平台,深化“生产过程、业务流程、大数据决策、产业链生态”四个维度智能化升级,深度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全线赋能,实现全量数据贯通应用,为产品创新、流程优化、商业模式革新、产业生态升级等多方面变革提供有力支撑。
在河南钢铁生产一线,数智化已经引领起一场效益变革。安阳基地广泛应用智能上下料机器人、锌锅捞渣机器人、辊孔堆焊机器人、焊牌机器人、散装料无人天车等自主研发设备,荣获河南省“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称号。周口基地高起点谋划智能工厂,快速推进集控智慧管控中心项目建设;系统投用“铁区一体化、钢轧一体化、管控一体化”三位一体涵盖高炉智慧决策、智慧炼钢等应用的数字管控平台,启用国内领先的无人浇筑平台与集控中心,力争从“世界轧机之王”向“效益之王”转变。由金数智科公司实施的“钢板热处理上料区域无人行车及智能库区管理系统”,在国内率先实现钢板热处理上料区域“黑灯作业”,并在库区管理中引入5G、智能算法、防摆荡等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认证成果上,承建的河南省钢铁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验收,安阳基地建成省内首个5G全连接工厂,集团及子公司获省数据企业、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等荣誉30多项。
除了生产端,河南钢铁集团还将数智化应用延伸至供应链和客户服务环节,实现全流程管控。傅培众表示,要建设强穿透式智慧监管体系,实现主要经营数据系统直采、“一屏总览”。目前,集团的数据价值挖掘已见成效,数据要素开始在关键环节形成闭环,生产、质量、设备、能源的协同优化由“事后分析”转为“过程决策”。优化211张报表及106块看板,率先上线大模型AI助手,推动数据资产入表及挂牌,实现数据实时可视化,支撑精准调度与科学决策。同时,积极推进建设废钢智能判级系统,规避人工判级风险;设立前置仓库并配套信息化项目,解决钢材物流配送难题,提升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深化集采平台、智能物流货运平台等四个平台运营,赋能链接上下游企业,发展平台经济。河南钢铁集团通过数智化手段打通业务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把技术优势转化为管理效能与市场竞争力。
面向“十五五”,傅培众提出,要坚持深化改革总基调,“继续深化集团‘1356’发展战略,紧扣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工作主线,通过数智化手段打通业务流程、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改革举措与集团整体发展战略同频共振,为中长期发展筑牢数智化根基。”
在实施路径上,继续聚焦“AI 134工程”,以建设国家领航级智能工厂为目标,通过强化数智化技术在生产、运营、决策等全链条的深度应用,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管理效能与市场竞争力。加快安阳基地智能化升级,高标准建设周口智慧工厂,构建全流程数字化生产体系。在人才侧,“聚焦人才活力激发,大力创建学习型企业,抓好全员“数智化、绿色化、安全化”学习力提升,着力培养一支既懂专业技术、又具备数智化思维、绿色化理念和安全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助力集团在行业竞争中抢占先机、行稳致远。
结语
从实验室里的反复试验,到轧机旁的滚烫钢带;从研发团队的夜以继日,到智慧工厂的屏幕闪烁……河南钢铁集团正用自己的方式,执笔绘就一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奋进之书。无论是“拳头产品”频频登场、特种钢材持续攻坚,还是数智化赋能带来的流程再造与效率飞跃,都折射出这艘中原钢铁航母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的笃定与从容。下一步,河南钢铁集团将以高端产品为抓手、以数智化为牵引、以科技创新为底座,把新质生产力转化为可度量的成果、质量与效率,把“中原制造”的优势写进更多国家工程与全球供应链。(胡红宇 张丁方 柳海兵 吴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