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绿色低碳转型压力巨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钢铁行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才是根基,技术是利器。近期,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碳中和创新研究院院长毛新平,他围绕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谈了独到的见解及开展的工作。
对传统制造过程中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和核心关键技术进行重新思考和再研究
“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我国的装备、技术、产品已走在世界前列,但要成为钢铁强国,强化基础研究并实现原创性技术的引领是必要条件。”在谈到技术创新对钢铁行业碳中和的支撑作用时,毛新平院士这样表示。
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涉及的因素非常多,涵盖整个钢铁制造流程的方方面面。“但首要地,需要我们对传统制造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基础科学问题和核心关键技术进行重新思考和再研究。”
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另一方面必须变革技术创新机制,改变过去各个企业“各自为战”的传统模式,而这个过程也将涉及庞大的工作量和巨大且长期的投资。在当前钢铁行业微利甚至不盈利的背景下,这对每个企业都是极大的负担。因此,针对实现碳中和目标所需的一系列技术研究,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新机制,整合相关企业的研究意向和资金,实现共同投资、共同分享。要通过这种新的合作模式,形成行业合力,方能在基础研究上取得突破,这对于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至关重要。
“实际上,国内外在共性技术研究方面已有成功的合作模式。针对行业关心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可以由相关企业和社会机构共同出资研究,成果共享。这个模式的推广,是技术创新机制变革最重要的一点。”毛新平院士强调。
强化基础研究,除了机制创新,还需要推进一系列配套工作。具有国际高水平期刊的建设也是重要一环,这不仅为国内学者搭建展示和分享成果的平台,更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抓手。
“正是基于这个想法,我们近期提出建设一个名为《CScience》(碳科学)的国际高水平期刊,各项工作正在推进中。我们希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建设一个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碳科学领域期刊,推动包括钢铁在内的碳中和领域基础科学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的发展。”毛新平院士自豪地介绍。
《CScience》定位明确,重点围绕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以流程工业为主,聚焦相关的基础前沿和核心关键技术开发。它是一个展示一流基础研究成果、助推学术交流的平台,从而推动整个领域学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钢铁行业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前沿、交叉、国际化”人才
当前,钢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非常快速,相关人才出现缺口不可避免,要想实现“后继有人”,推动绿色低碳人才队伍的培养已是当务之急。
碳中和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涉及面非常广,包括基础科学研究,关键技术开发,企业经营,以及经济、法律等多个层面。这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培养具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人才。“我们强调的是‘前沿、交叉、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毛新平院士认为,这三项素质缺一不可。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过去和现在的培养模式都还不具备培养“三要素”人才的教育体系。因此,我们需要开辟人才队伍培养渠道。毛新平院士提出了两个渠道,一是系统培养,二是在职再教育。
系统培养就是在有条件的高校建设相关学科,系统培养人才。例如,最近北京科技大学作为教育部首批三所高校之一,获批建设“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学科,并计划成立碳中和学院,以高效率培养高素质、具有复合型知识背景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强化学科交叉与融合。在职再教育就是对现有人员进行再教育和再学习。这部分需求量很大,可以通过相关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合作来推进。
“通过这两个渠道,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一批具备交叉学科背景的人才,服务于国家碳中和战略,推动行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毛新平院士满怀期待地表示。(刘小燕 张朝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