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20日,“2025年(第三届)全国冶金流程工程学学术会议”在重庆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田志凌;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肖学文;中国金属学会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王天义;中国金属学会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李文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龙强;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郝晓东;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孙彦广;钢铁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梁剑雄;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焦树强;华北理工大学原副校长、燕赵钢铁实验室主任王书桓;河钢集团原副总经理兼首席技术官、河北金属学会名誉理事长王新东;东北大学教授蔡九菊;中国金属学会冶金流程工程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徐安军;钢铁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原副总工程师、中国金属学会废钢铁分会主任委员曾加庆;中国钢研钢铁绿色化智能化技术中心副主任、中国金属学会冶金流程工程学分会秘书长郦秀萍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会议。
田志凌在致辞中指出,冶金流程工程学不仅构建了“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协同优化的理论框架,为冶金工程学科的拓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冶金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法论。“三流协同”“三网融合”“界面技术”以及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等学术思想已成为引导钢铁全流程各工序协同运行、高效贯通和实现智能化调控不可或缺的重要指导思想与方法。中国金属学会冶金流程工程学分会的成立为“冶金流程工程学”开展学术交流、资源共享、技术宣传、示范推广等提供了优质平台。他表示,中国金属学会将积极推动冶金流程工程学相关技术创新成果向行业全方位推广。
梁剑雄在致辞中提到,冶金流程工程学对钢铁冶金全流程设计优化具有划时代意义,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的宏观视角和发展思路,同时对引领行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他表示,在冶金流程工程学领域,钢铁研究总院将长期致力于三方面工作:一是深入探索系统集成优化等基础理论,持续追踪智能化、大数据、低碳冶金等前沿方向;二是围绕界面技术优化、产品质量提升、绿色化与智能化等核心需求,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三是依托全国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平台,汇聚高端人才,着力培养行业亟需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队伍。
焦树强在致辞中表示,北京科技大学作为国内最早开展冶金流程工程学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及应用推广的高校,始终高度重视该学科分支的教学改革与科研方向建设。他认为,冶金流程工程学作为顶层设计的冶金学、宏观动态运行的冶金学,它从工程科学层面重构冶金学科体系,为破解“双碳”目标下的能效瓶颈、构建智能制造新范式提供了方法论。他指出,冶金流程工程学作为冶金工程学科的一个新分支,强调系统性、整体性的全流程优化,强调各工序间的协调匹配,以构建“动态有序-协同连续”的生产流程,最大限度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并提升整体效率,促进钢铁工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殷瑞钰院士以视频方式作了《制造流程与数字物理融合系统——一种关于钢厂制造流程智能化的思索进路》的报告,从认识制造流程、流程工程的思维方式转向、数字信息系统与物理工艺系统相向而行和互相适应、钢厂智能化提升改造项目成果创新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讲解。他指出,钢厂智能化应包括全制造过程运行的本质智能化和供应、服务系统相关的外延性经营服务智能化。他认为,钢厂(流程制造业)智能化的实质是要构建一个数字物理融合系统;需要从数字信息系统一侧和物理工艺系统一侧相向而行,相互支撑,相互融合。他表示,冶金流程工程学支撑下的流程模型仿真、协同运行规则和五维动态甘特图是达成数字物理融合的重要切入口。最后,他提出了能量流、能量流网络与能源中心构建的有关概念、思路。
徐安军教授在《冶金流程工程学最新进展》报告中提到,冶金流程工程学是冶金工程学科的新兴分支,以冶金制造流程为研究对象,致力于实现其整体功能优化。他强调,经过三十余年发展,冶金流程工程学已构建起“理论探索-技术开发-工程实践”的完整学科体系,形成了动态精准设计方法、低成本高效率洁净钢生产平台技术、钢铁生产流程“界面”技术、动态仿真技术、动态甘特图技术、能量流网络调控技术、“一流两链”低碳管控技术等关键技术(群),构建了“微观-介观-宏观”三个层次的冶金学理论框架,揭示了冶金制造流程的动态运行规律,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动态精准设计、信息物理融合、全流程协同优化等理念。这些理念与技术在首钢京唐、唐钢新区等企业成功应用,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率。他表示,为推动冶金流程工程学的研究与应用,应从大学本科教育、动态精准设计、信息物理融合和流程低碳化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促进冶金流程工程学学理化,并向流程型制造业推广。
肖学文董事长作了《中冶赛迪钢铁制造流程工程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发展与实践》报告。他指出,冶金流程工程学奠定了冶金工程技术领域流程分析和动态耦合优化理论基础,在钢铁国际学术体系中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冶赛迪秉持“竞争力是设计出来”的理念,以冶金流程工程学为指导,基于实践和经验形成了“五项流”分析方法,构建系统性、经济性及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指导设计和建设,并介绍了近年来中冶赛迪在国内外一批典型的系统性项目的工程设计实践。他表示,冶金流程工程学是提升钢铁企业核心工业竞争力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冶赛迪将继续立足该学科,持续推进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发展和工程实践,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此外,孙彦广副总工程师、王新东理事长、蔡九菊教授、郦秀萍秘书长、首钢一级科学家杨春政、武汉钢铁有限公司制造管控中心主任陶晓林、首钢一级科学家李杨、重庆大学教授郑忠、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刘青、永锋集团精益智能研究院应用开发管理部部长彭谢琦、武汉科技大学冶金与能源学院院长张华分别在会上作了《冶金流程信息学的定位与内容探讨》《钢铁制造流程智能化》《关于钢铁流程及其耗散结构的研究》《炼铁-炼钢界面技术演进与优化研究》《全连续铸轧一体化技术的流程特征分析》 《武钢“三流一态”变革带来的钢轧界面效率提升应用实践》《钢铁企业界面技术与流程运行优化的探讨》《钢铁制造流程铁素物质流运行优化的能效评价方法及应用》《炼钢-连铸过程工艺扰动解析与动态调度研究进展》《永锋临港钢铁全流程数智化工厂实践》《铁基非晶合金绿色低碳短流程制备新工艺探索》的报告。(梁柏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