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您还没有登录哦! 免费注册|登录
您的位置:首页  > 图片新闻  > 正文
钢铁的年轮:从抗战胜利到九三大阅兵的工业强国路
信息来源:世界金属导报      时间:2025-09-04 11:04:12



202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地面装备如铁流滚滚,空中战机似利剑划破苍穹。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每一件钢铁铸就的国防重器,都镌刻着中国钢铁工业80年的奋斗印记。从抗战时期"小米加步枪"的窘迫,到如今"大国重器"的豪迈,钢铁工业以自身的蜕变,书写着中国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强盛的时代答卷,成为支撑国家发展与国防安全的"硬核脊梁"。


钢产量的逆袭:

从10万吨都凑不齐到占全球一半多

钢铁是工业的"粮食",更是国家实力的"标尺"。回望1945年抗战胜利之初,中国钢铁工业几乎一片废墟——全国仅存的几座钢铁厂残缺不全,年钢产量不足10万吨,连制造步枪的钢材都难以自给。这种"无钢可用"的困境,让新中国成立后发展钢铁工业成为刻不容缓的战略选择。

1949年,全国粗钢产量定格在15.8万吨,这个数字放在全球钢铁版图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时美国的钢产量已达7074万吨,中国的钢产量甚至不及其一天的产量,面对着"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都不能造"的现实。

从零开始搭骨架:

废墟上建起钢铁工业的雏形


"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将156个苏联援建项目中的7项投向钢铁领域,1953年,以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高炉组成的鞍钢三大工程竣工,为全国钢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标志性事件。其中鞍钢无缝钢管厂的建成投产,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无缝钢管的历史。1957年,全国钢产量飙升至535万吨,短短8年增长33倍。这一时期,钢铁工业如同"工业引擎",带动了煤炭、机械、电力等产业的起步,为国家工业化搭建起初步框架。

磕磕绊绊往前走:

波折里攒下的技术和家底


此后的二十多年里,钢铁工业历经波折:既有"大炼钢铁"的迫切发展,也有三线建设中钢铁人“靠山、分散、隐蔽”的艰苦奋斗。尽管技术装备落后、生产条件艰苦,钢铁工人仍创造了诸多奇迹——1965年,攀枝花钢铁基地在崇山峻岭中开工,最终于1967年成功攻克了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的世界性难题;1974年,武钢1.7米轧机动工建设。1978年12月12日热轧生产线试轧成功,1981年通过国家验收。产品涵盖冷轧板、硅钢片等品类,改变国内薄钢板依赖进口局面。

到1978年,全国粗钢产量突破3000万吨,占世界钢产量的4%,位居全球第五,为改革开放储备了宝贵的技术与人才。

一飞冲天成领跑者:

产量和地位的世纪跨越


改革开放的春风,让中国钢铁工业迎来了质变的机遇。1978年12月23日,在上海宝山区月浦以东的滩涂上,随着一根钢桩“咣”地一声落下,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建设的帷幕拉开了。作为当时中国引进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钢铁项目,这个临海而建的钢厂,设计规模为年产钢、铁各600万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工程立项。此后,多个钢铁企业纷纷跟进,这期间,钢铁企业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加速技术改造,也培养了一大批懂得先进技术的工作人员。钢产量逐年增加,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1996年,一个里程碑式的数字诞生:中国钢产量已突破1亿吨(1.0124亿吨),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曾被欧洲一些国家视为“夕阳产业”的钢铁工业在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这是中国乃至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这一跨越不仅是数量的突破,更标志着中国钢铁工业在全球产业格局中地位的跃升。

进入21世纪,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推进,钢铁产量持续攀升:

2003年突破2亿吨,2005年突破3亿吨,2006年突破4亿吨,2008年突破5亿吨,2010年突破6亿吨,2012年突破7亿吨,2014年突破8亿吨,2018年突破9亿吨,2020年突破10亿吨大关。

到2024年,中国粗钢产量已达10.05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53.3%,远超美国的7950万吨。如今,中国钢铁不仅满足了国内每年数亿平方米的建筑需求、数千万辆汽车的制造需求,更成为国防装备的"核心原料":从国产航母的甲板钢到隐形战机的起落架钢,从洲际导弹的壳体钢到高铁列车的轮轨钢,每一种特殊钢材的突破,都意味着国防实力的一次跃升。


从被“卡脖子”到全品类:

钢铁产品的突围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只能冶炼100多个钢种,轧制400多个规格的钢材,无缝管、厚板钢、大型型钢、镀层钢板等都不能生产;1978年,我国三分之一的外汇都用来进口钢材。80年来,一代代钢铁人以"啃硬骨头"的精神,不断突破产品壁垒,构建起覆盖"从一根钉到一块特种钢板"的全谱系产品矩阵。


先解决“有没有”:

撑起国家建设的基础需求


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全线通车,重钢提供了全部13000余吨中华式38公斤/米钢轨,因其完全由中国人自己研制,所以被命名为“中华式38公斤重轨”,比用85磅英式钢轨修建成渝铁路节约了7000吨钢轨。

1953年10月,新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在鞍钢诞生;1956年,鞍钢钢材应用在新中国第一批解放牌汽车上;1963年6月,鞍钢研制成功16Mn特长特厚桥梁钢板,应用于南京长江大桥。

1958年12月15日,酒钢开工庆典在甘肃省酒泉市属地嘉峪关戈壁滩上举行。

1959年,包钢一号高炉提前一年建成投产;1959年9月26日,包钢一号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结束了内蒙古“寸铁不产”的历史。

1970年7月1日,攀钢1号高炉炼出第一炉铁水。

这一时期,钢铁产品逐步覆盖了建筑、机械、军工等基础领域,基本满足了国家建设的"刚需"。


再啃“好不好”的硬骨头:

高端钢材一个个突破


改革开放后,随着下游产业升级,对钢材质量的要求日益严苛。1999年,"鸟巢"国家体育场建设需要一种强度达460MPa的低合金高强度钢,国内企业联合攻关,最终研制出"Q460E-Z35"特种钢,其屈服强度比普通建筑钢高出一倍,且具备优异的低温韧性,让"鸟巢"的钢铁骨架实现100%国产化。

进入21世纪,高端钢材的突破更是捷报频传:

2016年9月,太钢成功生产出第一批切削性好的直径2.3毫米的不锈钢钢丝材料。经过国内知名制笔企业实验室近千次的极限测试,用太钢原料生产出来的笔芯实现了不同角度下的连续不断地书写800米不断线。测试结果表明,圆珠笔出水均匀度、笔尖耐磨性基本稳定,产品质量与国外产品相当。

2018年底,太钢集团成功研发出厚度0.02毫米、宽度600毫米的宽幅手撕钢;2020年8月,团队再次突破工艺极限,量产厚度0.015毫米的手撕钢,刷新世界纪录。

2020年底,倾注近十年心血,宝钢自主设计集成建设的新型耐热刻痕产线投产,2021年首款产品下线。

2022年,首钢建成全球第一条完全面向新能源汽车用电工钢的专业化生产线,工艺技术和产线装备均自主研发、自主集成,设计了全行业最高板温、最高速度的控制技术,自主集成了同类机组超低张力控制技术,实现最薄0.10mm高端产品的批量稳定供货。

2024年,由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研发的世界首卷590MPa级低密度热镀锌冷轧高强汽车钢在鞍钢股份冷轧厂下线,并由一汽红旗成功生产国内首个热镀锌低密度冷冲压零件。

2025年,我国高端显示用金属材料研发取得重大突破,由宝钢股份、钢研总院和燕山大学强强联手,在国内外首次开发出极限宽厚比达到15000:1(宽度1500毫米、厚度0.1毫米)的超宽幅超薄因瓦合金带材。


最终织就自主网:

从笔尖钢到航母钢全拿下


如今,中国钢铁产品已实现从"基础型"到"高端型"的全面覆盖。2018年数据显示,全国钢材自给率达106.7%,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98.7%,在22大类钢材产品中,有17类自给率超过100%,不仅能满足普通建筑、机械制造等常规需求,更在高端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

大国重器壮国威。航母飞行甲板对钢材要求极高,不但需要承受舰载机在起飞和降落过程中产生的强烈冲击和高摩擦力,还要承受高达几千摄氏度的尾焰灼烧,全世界仅有少数国家可以生产用于建造航母的甲板用钢。鞍钢出色完成了建造首艘国产航母所需的甲板钢、球扁钢等关键型号钢材的生产。从“长征七号”探空到“蛟龙”探海,从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到开采可燃冰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1号”,从百万千瓦水电机组到穿山掘地的盾构机……上天、入地、下海,中国钢铁势不可挡。

超级工程显身手。“钢铁凤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支撑起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巨型穹顶的5万吨高强钢板全部来自河钢,其用钢量相当于半个鸟巢;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以42万吨的主梁钢板用量解锁桥梁史传奇,在中国钢铁的支撑下,傲然屹立伶仃洋。

百姓生活添光彩。走入厨房,打开冰箱,使用天然气做早饭,之后乘交通工具出行,这是无数国人普通的清晨,却处处隐藏着钢铁的身影。一座特高压输电塔大约需要200吨镀锌角钢;20万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储存在以9镍钢为材质的储罐中,其体量可供6000户家庭使用1个月;4万公里高速铁路、16.9万公里高速公路、240余个民航机场、年产2600余万辆汽车及上亿台家电……


企业从散小到巨头

全球钢铁圈都得看中国


80年来,中国钢铁企业经历了从"小而散"到"大而强"的整合之路。上世纪80年代,全国有大小钢铁企业1000多家,年产百万吨的企业寥寥无几。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钢铁工业进一步融入全球市场,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洗礼中谋发展、强实力,不断发展壮大,钢铁装备大型化、高效化、智能化快速发展,大高炉、大转炉技术实现了对韩国、日本、美国等几十个国家的出口。同时,我国具备了自主集成建设现代化沿海钢铁基地的能力,鞍钢鲅鱼圈、首钢京唐、宝钢湛江、山钢日照等国家生产力重大布局项目建成投产。“十五”“十一五”期间,宝钢、鞍钢、武钢、首钢等实施跨区域重组,河钢、山钢等实施区域内重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中国宝武组建为标志,我国钢铁工业开启了新一轮重组,对全球钢铁工业竞争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钢铁企业不仅是产品出口商,更成为技术输出者:宝武集团与巴西淡水河谷合作建设钢铁项目;河钢集团收购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后,通过注入中国管理经验与技术,让这家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成为"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的典范。


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

挺起钢铁脊梁

钢铁工业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十五”至“十四五”规划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紧紧抓住以结构性调整为主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仅体现为产量的巨大变化,在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提高科技含量等方面,经历了一个从“高速发展”到“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

“十三五”期间,我国明确了钢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压减粗钢产能、提高产能利用率和行业集中度等目标,化解过剩产能1.5亿吨以上,出清“地条钢”1.4亿吨,完成了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的上限目标任务,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2021年起我国钢铁工业粗钢产量调控工作开始,到2024年通过细化调控原则,合理把握调控节奏,有效促进了钢铁市场平稳运行。

钢铁是工业的粮食,铁矿石是钢铁的粮食。我国每年铁矿石消费量超过14亿吨。铁矿石资源供应不足、高度依赖进口,是影响我国钢铁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核心问题。为防止钢铁产业被“卡脖子”,我国已将铁矿石列为国家战略矿产资源,全面启动新一轮战略性矿产国内找矿行动,正式启动“基石计划”,提升资源保障能力,取得明显成效。

80年栉风沐雨,80年砥砺前行。中国钢铁工业从抗战胜利后的"一穷二白",到如今成为全球钢铁产业的"领航者",不仅创造了产量、品种、技术的奇迹,更锻造了"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精益求精"的钢铁精神,中国钢铁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在2025年九三大阅兵的辉煌时刻,当钢铁洪流驶过天安门广场,它不仅展示着国防的强大,更诉说着一个民族通过工业自强实现复兴的故事。

未来,中国钢铁工业将继续以钢为笔,以创新为墨,在民族复兴的画卷上,书写更加厚重、更加辉煌的篇章。



内容来源:人民网、央视新闻、今日钢铁等

版权说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观点和立场。转载请注明来源;文章内容如有偏颇,敬请各位指正;如标错来源,请跟我们联系。


欢迎与世界金属导报合作,电话 18810506859(微信同号)




分享到: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中国金属学会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冶金信息网     钢铁标准网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属世界金属导报社所有,未经《世界金属导报》书面授权,请勿以任何方式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74号(邮编:100730)
京ICP备11022607号-15 Copyright @ 2004-2021 by www.worldmetals.com.cn www.worldmetals.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