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您还没有登录哦! 免费注册|登录
您的位置:首页  > 推荐  > 正文
1月份我国汽车产销量明显下降
信息来源:世界金属导报2020-02-25A12      时间:2020-03-02 09:34:49

2019年汽车行业经历了非常艰难的一年,市场连续下滑,经营效益下降,企业承受着巨大压力。在市场总销量下降8.2%的情况下,汽车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8%,也表明主流企业的经营质量在提高,表现出较强的恢复能力。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到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在持续推进供给侧改革,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经营效率不断提高,市场应对能力不断提升、行业韧性不断加强等诸多积极的变化。

今年年初,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预计汽车行业将结束2019年度的深度调整,并将在今后几年呈现逐步恢复态势,2020年总体市场趋稳。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汽车行业的正常运行节奏,短期内汽车的生产和销售将受到巨大冲击,零部件供应体系被打乱;从长期来看,疫情的“蝴蝶效应”会逐步显现,或将影响未来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面对疫情,我国汽车行业企业积极行动,持续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表现出高度的企业社会责任。目前,除了疫情严重的地区外,其他地区的汽车企业正在尽力复工复产,力争将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1月份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汽车产销降幅明显

据中汽协重点企业集团统计数据,1月份,汽车产销量预计分别完成178.3万辆和194.1万辆,环比分别下降33.5%和27.0%,同比分别下降24.6%和18.0%。由于春节假期,1月份有效工作日17天,比去年减少5天;另外,考虑到一些单位提前放假因素,因此有效工作日较少是今年1月份产销下降的主要原因。1月20号之后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由于已经接近春节假期,估计对1月份数据影响有限。

乘用车产销同比大幅下降

1月份,乘用车产销预计分别完成144.4万辆和161.4万辆,环比分别下降33.9%和27.1%,同比分别下降27.6%和20.2%,降幅大于汽车水平。

商用车产销同比下降

1月份,商用车产销预计分别完成34.1万辆和32.6万辆,环比分别下降31.4%和26.7%,同比分别下降7.8%和5.7%。

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大幅下降

1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预计分别完成4.0万辆和4.4万辆,同比分别下降55.4%和54.4%。其中,乘用车产销预计完成3.5万辆和3.9万辆,同比分别下降56.3%和54.5%;商用车产销预计均完成0.5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7.4%和51.7%。

新冠肺炎疫情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自1月下旬起快速蔓延,给我国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汽车行业依赖于宏观经济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而此次疫情导致的供应链问题、市场问题、零部件中小企业资金压力问题等,无疑对本来就下行压力较大的汽车行业是“雪上加霜”。

疫情严重的湖北地区,年度汽车产量约占全国的8%-9%,比较严重的广东、浙江也是我国汽车工业大省。除直接影响当地整车企业的产销量外,以上三个地区的零部件配套企业众多,即使其他地区具备开工条件,但由于整车厂全国配套,产业链长,一个部件供应不上就会影响整个工厂生产进程,因此短期内零部件供应将会制约整车的生产节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汽协第一时间在行业开展疫情影响调研,根据目前受访的300多家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反馈的信息综合分析,本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影响大于 2003年的“非典”,对于本来处于调整期的汽车行业影响更大。伴随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恢复经济、稳定市场预期、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有望尽快得到有效防控,坚信疫情给经济带来的是短期冲击,不会改变长期稳定发展的态势,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还将保持,这对汽车行业发展极其重要。

从产业具体影响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购车需求和消费能力短期内明显下降

疫情爆发以来,全社会都动员起来,加强了疫情的防控措施和手段,消费者增加了自我保护意识,居家自我隔离,防止疫情进一步恶化。这极大减少了消费者短期内的购车行为,严重影响了汽车的销售,这一因素将持续到新冠肺炎疫情解除一级响应之后,还会影响一段时间;同时,疫情对部分行业的运行影响较大,如交通运输、餐饮、旅游、商场、影视等行业,将直接影响这些行业的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运行及降低相关从业人员的收入,从而影响一至三线城市的换购需求,以及四线以下城市和乡镇等农村的首购车需求。另外,自2018年以来,中低收入人群受到了多重冲击,在底层消费能力未恢复的情况下再次遭遇疫情,使得该群体收入情况更加恶化,消费能力进一步削弱,短期内汽车总体消费需求进一步降低。

企业生产进度受阻

受疫情影响,全国各地均出台了延迟复工的通知。据中汽协对超过300家整车、零部件企业的调查统计表明,延迟复工导致企业较往年平均少开工7-11天(湖北地区更久),多数地区还要求人员返回工作地后居家观察,进一步推迟复工节奏,造成企业生产力不足,影响产品制造。各整车企业外地员工返工隔离,造成一定比

例的一线人员缺口,开工率不足将增加产业各级生产环节供应不足的风险;同时,人员防护物资不足也难以支撑企业生产复工需求;很多省市区域及乡镇道路已出台限行严检、实施高速严查等措施,影响整车、零部件运输,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生产问题。特别对于近期负责加急生产负压救护车的企业而言,任何环节的阻碍都将影响整车生产,进而造成订单交付的延迟。

按照企业少开工10天计算,以及复工后人员、产业链供应短期无法满足生产需要,预计将影响行业产量超过百万辆。如果停工时间进一步延长,2月份产量影响将进一步扩大。同时,由于复工以及运输问题的影响,迟滞了国内乃至全球产业链的生产运营,还将造成国外汽车企业今后为规避区域突发事件造成的供应链风险,而调整生产布局。

企业出口困难增加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宣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已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于此,一些国家和企业已经以防止疫情扩散为由,拒绝接受已经订购的货物,对原有的订单也做出了撤销。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超过60个国家发布了对我国的入境管制措施,这造成我国汽车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受到阻碍,加大了汽车及零部件出口的难度。同时,由于不能及时复工导致的供应链紧张,造成出口订单延迟交付,给企业后续的订单签订造成了负面影响。

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隐患加大

受复工延迟的影响,汽车企业的生产和营业停摆,收入和现金流中断,但是房租、工资、利息等费用仍需支付,极大考验企业的资金实力。根据中汽协对汽车企业的调查结果,零部件企业受到的影响更大。同时,经营中断可能导致订单合同违约,加剧资金周转困难,部分体量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主要以零部件企业为主)将面临破产倒闭的困境。

企业应对标准法规的难度大幅加剧

此前,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国六排放标准要求2020年7月1日轻型车实施更为严格的颗粒物数量(PN)限值,以及全国范围实施国六标准A阶段;交通运输部此前发布的《营运货车安全技术条件第1部分:载货汽车》(JT/T 1178.1-2018)标准中第三阶段要求将于2020年5月1日实施,《营运货车安全技术条件 第2部分:牵引车辆与挂车》(JT/T 1178.2-2019)标准预计于2020年5月1日实施。受本次疫情对生产、销售的负面影响,企业难以在相关标准实施之日前消化现有库存(产品、零部件)。同时,检测机构、试验场复工时间一再延后,也延长了企业产品认证周期,进而延缓产品上市时间,结合企业开工效率不高,最终可能导致部分企业在标准实施后无法按计划销售新产品。

下一阶段产业发展形势初步研判

短期影响较大,全年市场不容乐观

目前阶段,疫情还在持续,汽车和零部件企业的复工也刚刚开始,还面临人员紧缺,防疫口罩、消毒液等缺少,工作现场防疫监控工作量大,零部件供应链体系也未正常恢复等问题的困扰;特别是目前疫情防控处于最关键时期,消费者信心还没有恢复,消费者的购车需求也处于抑制状态。从目前的信息来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将对汽车行业一季度的运行情况影响巨大,行业产销量将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疫情结束后,抑制的消费需求会在短期内得到释放,汽车市场将会迎来一波短暂的消费高峰,全年将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但全年汽车市场发展形势仍不容乐观。

各项措施保障,促进复工复产

近期各地政府相继快速出台的经济保障政策也将有效为企业减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走出困境,推动各行业逐渐好转。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近期也要求各地、各部门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的困难和问题,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尽早恢复正常生产。从中汽协掌握的信息来看,企业均在尽力推进复工复产工作,已向中汽协反馈复工计划的183个整车生产基地中,截至2月12日,已有59个基地开始复工复产,占32.2%。从长期发展来看,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可能加速产业格局的优化调整,优势企业或将获得更多的市场资源,进而对优势企业做大做强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伴随疫情的消去,居民对于公共出行方式不安全性的担忧将有所上升,这也可能促进释放个人首次购车需求。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分享到: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燕山大学国家冷轧板带装备及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科技大学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金属学会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钢铁标准网     冶金信息网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属世界金属导报社所有,未经《世界金属导报》书面授权,请勿以任何方式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74号(邮编:100730)
京ICP备11022607号-15 Copyright ? 2004-2021 by www.worldmetals.com.cn.www.worldmetals.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