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火花四溅的传统车间到数据奔流的“无人值守”平台,从依赖经验的人工操作到AI赋能的智能管控,方大萍安钢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在传统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走出了一条智能化、绿色化的特色发展之路。
全链科研布局,夯实创新根基
科技创新绝非单点突破,而是系统性的全面发力。2025年以来,方大萍安钢铁锚定行业转型方向,构建起覆盖铁、钢、材全工序及自动化、检测等多领域的创新格局。43项重点科研项目有序推进,经济用矿冶炼、高炉长效稳定顺行、焦炭供应体系化建设等关键技术攻关持续突破,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研发设备数字化管理、转炉炉型动态控制、飞剪智能化切头控制等新项目落地,进一步完善了创新矩阵。企业推行“批次推进、重点突破”的科研机制,让科技创新告别零敲碎打,形成全领域、系统化的持续发力态势,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压力凸显的当下,构筑起核心竞争优势。
数智深度融入,重塑生产场景
数字化转型是传统钢铁企业焕发新生的关键路径。方大萍安钢铁将智能技术深度融入生产、检测、物流等各个环节,推动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检测领域中,AI技术成为技术人员的得力助手,大幅提升检测效率与准确性;物流管理上,自主研发的GPS在途跟踪系统结合Redis内存数据库与AIS船舶动态数据,实现车辆位置“秒级采集”,构建起全智能管控体系。
传统生产环节的智能化改造更显成效。安源炼铁厂混匀料场智能控制改造工程,打造出企业首例散料堆场无人值守平台,实现料场三维可视化管理与自动堆取料操控,彻底改变了传统作业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局面。安源轧钢厂高棒加热炉智能燃烧控制系统投运率达94.1%,炉温控制精度保持在±10摄氏度以内,用技术创新诠释了“智造”的核心内涵。
全民创新发力,激活基层潜能
创新不仅是科研人员的“专利”,更是全体员工的共同使命。2025年1至10月,方大萍安钢铁深入开展“小改小革”活动,累计申报项目1815项,涵盖生产流程优化、设备改进、节能减排等多个方面,创效金额达1076.9万元。
企业设立专门申报渠道和奖励机制,以丰厚物质奖励激发员工创新热情,让基层智慧充分涌流。安源炼铁厂“焦炭大棚除尘灰送喷煤球磨机制粉”项目变废为宝,动力厂“安源生产区空压机组优化节能改造”项目月度创效23.2万余元,一个个来自一线的创新实践,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支撑。
绿色转型先行,践行责任担当
作为能源消耗大户,钢铁企业的绿色转型关乎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方大萍安钢铁将节能降耗贯穿生产全过程,让绿色制造落地生根。安源炼铁厂烧结一车间攻关小组通过调控风口氧气含量、优化气压比等措施,有效降低塔底负压与用电量,每月节约电费超10万元。
高炉热风布袋除尘氮气反吹节能改造、180平方米烧结脱硫调整操作、烧结点火器增加风量改造等一系列项目,持续推动企业节能减排、提质增效。这种对环保的高度重视,既彰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人才战略护航,凝聚发展合力
科技创新,人才为要。方大萍安钢铁深谙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通过多元举措激发人才活力、稳定员工队伍。企业为在岗员工发放暖心红包,随效益增长上调普通员工基本工资5%,开展班组劳动竞赛并对达标班组给予奖励,让员工共享发展成果,激发奋发向上的精气神。
同时,企业启动2025年“春风行动”,计划面向社会招聘380名院校毕业生、熟练技工、退役军人,线上线下报名渠道同步开启,全方位的人才保障体系,为企业创新发展凝聚起强大合力。
如今的方大萍安钢铁,早已褪去传统钢铁企业“油污满车间、依赖老经验”的刻板印象——料场里无人堆取料机按三维可视化指令精准作业,检测环节AI系统秒速输出精准数据……43项全领域科研项目、1076万余元的基层创新创效,见证着这家传统企业向创新型企业转型的坚定步伐。迈向“十五五”,方大萍安钢铁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笔,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廖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