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您还没有登录哦! 免费注册|登录
您的位置:首页  > 编辑推荐新闻  > 正文
以高质量发展的新业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信息来源:世界金属导报2022-01-18F01      时间:2022-01-18 00:00:00

1月10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第六届会员大会三次会议以现场 视频的形式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2021年工作,深入研究、分析钢铁行业面临的新形势,明确2022年行业重点工作任务。会议提出,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必将为我国第二个百年发展指明方向。钢铁行业按照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为目标,改革创新,攻坚克难,提升了发展质量和能力,在新的一年里必将以高质量发展的新业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钢协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出席会议。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司一级巡视员夏农,工信部原材料司一级巡视员吕桂新,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一级巡视员、副司长吴险峰到会讲话。钢协副会长,中国宝武太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祥明受钢协会长,中国宝武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德荣委托,通过视频连线形式代做协会工作报告。钢协财务资产部主任马海燕作会费收支情况报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部长陈昌盛作2022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专题报告。会议由钢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屈秀丽主持。

夏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持续推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

夏农在题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持续推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讲话中介绍了2021年钢铁行业的运行情况。他指出,2021年钢铁行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克服铁矿石、焦炭等原燃料价格大幅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主动适应钢材市场需求变化,积极维护供需平衡,全年生产运行平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钢铁企业发展基础和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

对于如何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夏农表示要一以贯之地持续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以贯之地坚决落实钢铁行业各项政策措施,一以贯之地严禁钢铁新增产能、巩固提升去产能成果,进一步优化结构、支持创新、鼓励兼并重组,进一步推动钢铁行业加强环保、降低能耗、提升绿色低碳水平,进一步维护供需平衡、促进钢铁行业平稳运行,为钢铁行业实现低碳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严禁新增钢铁产能。要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程序,严格落实产能置换、项目备案、土地、环保、能耗、安全等规定,坚决杜绝新增产能等违法违规行为。对钢铁产能违法违规问题始终保持零容忍高压态势。

二是切实维护钢铁行业平稳运行。要认真总结钢铁行业2021年维护供需平衡的经验,完善供给侧管理,合理安排生产节奏,切实维护供需动态平衡。要优化钢材出口结构。

三是鼓励兼并重组。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坚决打破市场分割、地区封锁,营造兼并重组有利环境。尊重企业主体地位,由企业自主决策。企业要认真贯彻国家方针政策和发展导向。

四是加快绿色低碳发展。要进一步增强对环保、节能、低碳改造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对标对表新要求,加大实施力度。要注重科技研发,着力打通工艺技术卡点和装备堵点,加强成果转化应用。

五是加大国内铁矿开采。要继续支持国内铁矿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和综合利用,支持在产矿山资源接续建设,多措并举建立健全国内铁矿石稳定增长机制,提高国内矿山可持续发展能力。

吕桂新:坚持稳中求进,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吕桂新在《坚持稳中求进,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讲话中指出,“十四五”钢铁行业开局良好,行业运行总体平稳,行业效益创历史最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先进产能占比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企业重组步伐加快,创新发展水平继续提升,全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显著提高。

面向2022年,吕桂新指出,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方面,一是我国经济韧性大,回旋余地大,政策空间大,“稳增长”将成为2022年政策主线。各项政策正向有利于工业发展的方向汇集,“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等政策,都将利好钢铁行业发展。二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带来更广阔的市场,绿色低碳倒逼钢铁企业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未来

能耗“双控”将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谁能够在绿色低碳上先行一步,谁就抢占了发展的制高点。三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孕育更强发展动力,钢铁行业技术创新渠道和新材料研发能力将明显增强。从挑战看,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钢铁行业面临的下行压力明显加大,除需求收缩压力外,若干新建产能置换钢铁项目的投产也将增大行业提质增效压力。此外,铁矿石资源保障能力不足、能源环境约束趋紧等仍是行业面临的挑战。

对于2022年的工作重点,吕桂新提出:要把稳增长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促进全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要确保钢铁行业稳定运行。要加快落实《关于振作工业经济运行 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加强上下游产业合作,发挥产业链协同效应,做好生产要素协同,保供稳价。加大技术改造,加快补齐关键技术短板,“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高产品供给质量。加强行业自律,强化行业运行监测、分析与预警,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行业经济运行止跌回稳。

二是要推动行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近期《“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已经发布,《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后续也将陆续出台。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做好这些重要政策文件的宣贯工作,花大力气落实落细,进一步推动行业兼并重组,进一步提高行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和服务化水平。

三是要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包括继续现固产能产量双控成果;开展电炉钢发展试点示范;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制定《铁矿行业规范条件》,提高铁矿石自主保障能力;开展钢铁行业规范企业分级分类管理,打造若干家在新材料、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领域的钢铁示范企业。

吴险峰:突出重点 稳中求进实现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吴险峰在《突出重点 稳中求进 实现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讲话中指出,近年来,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等单位支持下,针对钢铁行业精准施策,综合施策,在取得污染治理成效的同时,也实现了行业的健康发展。截至目前,全国共23家钢铁企业约1.45亿吨粗钢产能已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并通过了评估监测,在钢协网站公示;225家企业约5.36亿吨粗钢产能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吴险峰指出,“十四五”时期,钢铁行业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开展大气治理的同时统筹行业平稳运行和资源保障,实现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一是巩固“去产能”成果,持续实施环保差异化政策落实。生态环境部将继续巩固钢铁去产能成果,严格执行钢铁新增产能置换相关要求,进一步从大气治理的角度优化钢铁产业布局,严格控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持续将钢铁超低排放改造情况和环保绩效评级结果应用于生产季节性调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指导地方坚决执行好差异化的税收、电价水价政策。

二是突出重点、稳中求进,高标准推进超低排放改造。按照重点区域省份报送的改造计划,2022年底前要累计完成5.6亿吨粗钢产能超低排放改造,目前仅有1.4亿吨钢铁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任务比较艰巨。尽管如此,钢铁企业仍要坚持时间服从质量,选择成熟、稳定、可靠的技术。要突出重点地区、重点环节,大气环境改善压力大的地区要加快进度,长流程企业要加快进度,大型国有企业要起带头作用。目前,部分钢铁企业对超低排放改造的复杂性认识不足,采用不成熟脱硫脱硝治理技术,无组织排放、清洁运输、环境管理、在线监测运行和规范化方面尚存很多问题,有的急于公示,评估监测走过场,该治理的设施未治理,该纳入评估的设备未监测,该规范的监测口未整改。近期,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印发钢铁超低排放改造和评监测公示终止申报或撤销公示的相关规定,对违反规定的企业进行动态调整。这就要求企业严格按照超低排放改造要求,把超低排放贯穿于全工序、全流程、全生命周期,并形成企业理念和生产习惯,做到企业领导真重视、资金真投入、实施真工程、管理水平真提升。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公示,公示完发现问题的按照规定及时撤销,确保经得起历史检验。对违反法律法规、超标排放,尤其是弄虚作假的企业,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三是优化结构调整,减少污染物和碳排放。发展电炉短流程炼钢是解决长流程炼钢高耗能、高污染、高排碳“三高”特征的关键,是目前推进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最有效途径。要推动钢铁企业的结构性升级,提高短流程钢铁比例。钢铁企业80%以上的污染物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集中在铁前工序,短流程钢铁企业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仅为长流程的25%左右。据初步统计,“十四五”期间钢铁行业有2.1亿吨粗钢产能正在实施产能置换,且在建项目中重点区域94%粗钢产能仍采用长流程工艺,与国家鼓励的发展电炉短流程炼钢政策相悖,为我国“十四五”末短流程电炉钢比例提升到15%以上增加了难度。这些在建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形成高碳锁定,进一步加剧我国铁矿石进口依赖。长流程钢铁也要进一步在能源、产业链、运输等结构优化上做文章。

四是鼓励技术创新,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推动氢冶炼、非高炉炼铁等低碳技术的应用,鼓励开发先进适用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技术,对传统末端治理设施进行技术升级和改造。将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指导帮扶力度,研究出台综合性的政策措施,通过正向激励促进企业实施减污降碳技术创新。

分享到: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中国金属学会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冶金信息网     钢铁标准网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属世界金属导报社所有,未经《世界金属导报》书面授权,请勿以任何方式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74号(邮编:100730)
京ICP备11022607号-15 Copyright @ 2004-2021 by www.worldmetals.com.cn www.worldmetals.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