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您还没有登录哦! 免费注册|登录
您的位置:首页  > 编辑推荐新闻  > 正文
秉持绿色发展理念 护航国家战略实施中冶环保为绿色钢铁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信息来源:世界金属导报2021-11-09F01      时间:2021-11-09 00:00:00

2011年,《钢铁工业水污染控制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2年,《熔融钢渣热闷处理及金属回收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6年,《一种熔融钢渣余热有压热闷处理方法》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

2017年,《钢渣梯级利用与余热梯度回用技术及应用》获冶金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020年,《熔融钢渣高效罐式有压热闷处理技术与装备》获中冶集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为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绿色发展理念,中冶节能环保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冶环保)坚持以科技引领促发展,走自主创新之路,依托“钢铁工业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国重实验室)和工业环境保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聚焦钢铁行业关键技术领域,围绕产业链,梳理“卡脖子”技术和“长板”技术,打造了多项钢铁行业的标杆“绿色工程”,攻克多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申请发明专利(含软著)86件,已授权36件,其中7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引领和带动了中国钢铁工业节能环保技术的进步。

一、依托平台优势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企业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冶环保长期深耕钢铁工业环境保护领域,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以绿色化改造为重点,以绿色科技创新为支撑,从产品设计、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等方面全方位发展钢铁绿色制造产业,在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噪声污染治理、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工业节能、环境影响评价等业务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在钢铁工业节能环保发展领域“一枝独秀”。

中冶环保作为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建研院)的全资子公司,具有独一无二的创新平台优势。其中,“国重实验室”是我国唯一在钢铁工业环境保护领域布局建设的综合性科研平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国重实验室”是中冶建研院“一业一特”发展战略的重要成果,在钢铁行业环保领域拥有绝对影响力。目前,在大兴筹建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的试验基地,将有利于“国重实验室”继续全面落实钢铁行业节能环保工作、展开精准方案研发,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力量,提高示范应用优势。

另外,以中冶建研院作为依托单位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今年8月通过国家发改委优化整合评价,第一批纳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优化整合新序列。此次整合优化是国家部署落实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资源重新配置的重要实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突出重围,率先进入新序列管理名单,展示了中冶环保在环保领域科技创新方面的“硬实力”。

二、科技成果为钢铁行业绿色发展赋能

近5年来,“国重实验室”以国家发展战略为前瞻,以钢铁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前瞻性布局系列变革性创新污染防治技术,开展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聚焦环境保护应用基础技术、碳减排节能技术、工业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大气及噪声污

染防治、固废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业场地土壤与地下水管控修复、生态环境改善与提升领域等7个领域,攻克多项技术,把握自身在钢铁工业环境保护领域具有突出的产业基础、市场需求,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优势,为突破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作出突出贡献。

深耕行业发展,“国重实验室”共承担科研项目74项,其中包括《钢铁工业低浓度大气污染防治关键质量基础研究及应用示范》《复杂条件下低浓度大气污染物检测、监测关键技术研究》《热态钢渣降温过程固定CO2机理研究》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学自然基金、“十三五”水专项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22项;北京市科技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项目、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横向课题5项,总院重大课题13项,“国重实验室”自立课题22项;制修订标准68部,其中国家标准12部(全文强制标准2部),行业标准34部,团体标准3部,企业标准19部;申请专利281件,其中发明专利146件;获得授权专利197件,其中发明专利83件;发表论文125篇,其中SCI/EI论文23篇,出版著作7部;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

其中,“国重实验室”通过20年自主创新研发的熔融钢渣高效罐式有压热闷处理技术与装备,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套熔融钢渣高效罐式有压热闷处理技术与装备和知识产权体系,被两名院士领衔的专家组鉴定为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钢渣处理国内市场占有率90%以上,钢渣处理量占全国钢渣年产量35%以上。

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污染发散类工业建筑环境保障与节能关键技术研究”的牵头单位,中冶环保联合高校以及大型设计单位,紧密契合“十三五”“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总体目标,面向工业建筑高污染高能耗问题的国家重大需求,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攻关。该项目成果切实改善高污染散发类工业建筑环境质量、降低建筑能耗,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促进绿色工业建筑产业提升,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国重实验室”经过10余年自主研发的低温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与装备,在国内外率先突破低温(150℃以下)同时脱硫脱硝,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运行费用仅为传统干法脱硝技术的40%,已在津西钢铁、东海钢铁等近10家大型钢铁企业得到应用,同时在烧结领域、燃煤锅炉领域有10余项工程应用。钢铁企业全过程节水减排处理及智慧管控系列技术以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先进技术成果作为技术支撑,居行业领先地位,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实现装备国产化,在宝钢、日钢、攀钢等10余家大型钢铁企业得到应用。

三、加强研发,重塑钢铁行业低碳发展新格局

当前,蓝天保卫战进入攻坚时期,碳减排成为全球热门议题。在国家提出的“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去产能、超低排放改造的多重压力下,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面临新机遇,也遇到严峻挑战。“十三五”期间,钢铁行业1.5亿吨去产能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十四五”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将是钢铁行业的主线,钢铁行业低碳发展面临较大挑战,实现深度碳减排任重道远。如何实现深度碳减排,成为摆在中国钢铁行业面前的一道考题。在“十四五”期间,中冶环保以“国重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平台为依托,继续密切关注关键技术对碳减排的作用,持续加大研发力量,通过行业协同创新来满足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的需求。

一是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加强碳捕集、碳封存、碳利用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二是跟踪国内外碳领域最新研究动态,关注钢铁行业能源发展对冶炼工艺的影响,以及在氢冶炼下钢铁企业对环保技术的新要求;三是开展碳管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中冶建研院在碳排放评估认定、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优势,开展钢铁领域碳排放核算方法、标准、技术、实施路径研究,以推动碳交易市场有效运行,引领钢铁行业重塑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

全面开展超低排放改造是钢铁行业企业长期的任务重点,中冶环保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与国家同意、与自然同道、与世界同步、与客户同行”为己任,创新研发释放活力,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中冶环保正在阔步前行。(黄诗宁)

分享到: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燕山大学国家冷轧板带装备及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科技大学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金属学会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钢铁标准网     冶金信息网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属世界金属导报社所有,未经《世界金属导报》书面授权,请勿以任何方式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74号(邮编:100730)
京ICP备11022607号-15 Copyright @ 2004-2021 by www.worldmetals.com.cn www.worldmetals.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