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您还没有登录哦! 免费注册|登录
您的位置:首页  > 编辑推荐新闻  > 正文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 百炼成钢书写辉煌
信息来源:世界金属导报2021-06-29F01      时间:2021-06-29 00:00:00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这是包括钢铁人在内,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一件大事。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忆百年峥嵘岁月,中国钢铁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历经百年沧桑巨变,拥有了世界上最完整、最大规模的钢铁工业体系,配备了世界最先进的装备、工艺和技术,向世界提供着最丰富、最齐全的钢铁产品,是真正的国之重器,钢铁脊梁,更是中国优势产业的代表。展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国钢铁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正豪情满怀地以新理念、新格局迈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一、 忆建党百年钢铁辉煌历程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0年,也是中国钢铁工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色革命点火种、艰苦奋斗创辉煌、锐意进取开新局的100年。

(一)红色革命点火种

翻开历史的卷轴,1921年秋,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即派林育英来到大冶钢铁厂传播马克思主义;1922年春,共产党员许白昊到汉阳钢铁厂开展工人运动;同期,钢铁产业工人队伍中最早的党组织之一——中共大冶钢铁厂组成立,钢铁行业革命的火种由此点燃。1947年4月,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第一个铁厂——故县铁厂正式动工,1948年1月投产,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解放区军事工业的生产状况,引领了“太行山上的工业革命”;进入和平年代后,故县铁厂的生产任务也逐渐转移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后更名为长治钢铁厂,钢铁红色基因从革命时期传承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二)艰苦奋斗创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钢铁人用青春、用智慧、用汗水、用奋斗砥砺前行。1949年,被誉为“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的鞍钢突破千难险阻率先恢复生产,擎起中国钢铁工业的半壁江山;被誉为“共和国功勋企业”的本钢,为抗美援朝创造了国产第一支枪和第一门炮

等多个第一;1952年,太钢成功冶炼出新中国第一炉不锈钢;同年,唐钢在国内率先试验成功侧吹碱性转炉炼钢技术,成为我国转炉炼钢的发祥地;1953年,以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高炉组成的鞍钢“三大工程”竣工,为全国钢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标志性事件;1955年,我国开始建设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武钢,开创了我国系统引进国外钢铁技术的先河;1956年,冶金工业部提出“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战略布局;同年,抚顺特钢成功试炼出我国第一炉高温合金,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高温合金的历史,为新中国的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高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60年代开始“三线”建设,主要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建设了攀钢、长城特钢、水钢等企业,我国资源依托型钢铁产业布局框架基本形成,作为“三线”建设历史物证的攀钢,曾一度创造了中国钢铁工业的传奇;1960年,毛泽东代中央起草批示,将鞍钢实行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制度称作“鞍钢宪法”,要求在工业战线加以推广;同年,包钢1号平炉顺利出钢,撑起了中国钢铁塞北一角;1964年,我国第一个直径840mm热轧辗钢整体车轮在马钢成功轧制,结束了我国车轮轮箍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成为当时与大庆油田、万吨水压机、原子弹并称的我国工业战线四大成就之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全会闭幕第二天,宝钢工程打下了第一桩,标志我国钢铁现代化制造和沿江沿海布局正式开启;同年,曾经号称我国“轧机之王”的舞钢4200mm宽厚板轧机建成投产,一举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特宽特厚钢板的历史;1981年,首钢作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试点企业,试行承包制,形成了提高产量和增加效益的强大动力,科研成果遍地开花;同年,武钢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装备的一米七轧机工程正式交付生产;1988年天津大无缝打下第一根桩,开启了国内大规模的石油管材生产;进入90年代,大胆改革创新,推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经营机制的邯钢,曾被国务院树立为“工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武钢第一个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认证,走上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宝钢认真吸收借鉴国外钢铁企业管理方式方法,成为全国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突出典型;中信泰富投资成立兴澄特钢,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市属集体小钢厂如今已发展成为全球极具竞争力的特钢企业集团;1996年,中国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成为世界最大产钢国,全球钢铁进入中国时代。

(三)锐意进取开新局

进入21世纪,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国民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中国钢铁工业迎来高速发展的机遇,有力地支撑了国家基本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强力挺起了大国重器的脊梁,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此期间,民营钢铁企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建龙、沙钢、德龙等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引领中国民营钢铁企业规模屡创新高。粗钢产量连续突破2亿吨、3亿吨、4亿吨,2005年,中国结束了多年钢材净进口的历史;此后,鞍钢鲅鱼圈、首钢京唐、山钢日照精品基地、宝武湛江钢铁四大沿海钢铁基地陆续开工建设,钢铁工业沿海布局基本形成;整合了原中国五矿和中冶集团两个世界500强企业的中国五矿集团,成为全球金属矿产行业名副其实的“航空母舰”。2017年中国粗钢产量占全球比重首次超过50%,开启中国钢铁占比全球半壁江山新时代。

昂首新世纪,中国钢铁企业孕育出一系列关键钢材品种和金属材料,支撑中国制造行稳致远,百米重轨、高钢级油气管线用钢贯穿东西南北;高性能汽车钢、高等级硅钢、高级不锈钢、核电用钢、笔尖钢,折叠屏手机用手撕钢遍布天涯海角;南京长江大桥、港珠澳大桥、“西气东输”、青藏铁路通途天堑;三峡工程、巨型天眼、“鸟巢”屹立全球;“蓝鲸一号”下洋取冰,万吨驱逐舰、094晋级导弹核潜艇、山东号航母战斗群驻守“蓝色”,奋

斗者”号深潜万米;“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系列飞船、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笑傲苍穹……。这些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每一笔浓墨重彩,都镌刻着一代又一代钢铁人的红色印记,书写了中国钢铁的辉煌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钢铁行业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成功化解过剩钢铁产能1.5亿吨,取缔地条钢1.4亿吨;以实际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中国钢铁正在推行世界钢铁史上最为严苛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最大规模的超低排放改造,同时,钢铁企业旧貌换新颜,一大批花园式工厂、清洁生产环境友好型工厂相继涌现,已有12家生产厂区被评为3A级、4A级景区;以联合重组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亿吨宝武横空出世,成为世界第一大钢铁集团,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钢铁企业集团站上世界之巅;以对外开放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河钢收购塞尔维亚钢铁、青山印尼工业园区、敬业集团收购英钢等钢铁投资硕果累累,中国钢铁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钢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面对国内外复杂而严峻的形势,面对疫情的严重冲击,以钢铁般的意志英勇抗疫,率先复产并保持平稳运行,成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再次诠释了中国钢铁始终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贡献了钢铁力量。

百年风雨兼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百年艰苦卓绝,见证了中国从缺钢少铁到自给自足;百年矢志不渝,见证了中国从“洋钉”进口到供给全球;百年砥砺奋进,见证了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光辉历程。

二、 启绿色低碳智慧钢铁征程

鉴往知来,向史而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化代国家新征程。征程已启,中国钢铁要传承百年红色基因,坚决做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走在前列,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建成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要特征的钢铁强国。

(一)绿色钢铁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国家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坚持推动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实现全流程、全过程环境管理,有效提高钢铁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削减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促进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有力支撑。

钢铁作为一种生产资料,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已深深地影响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钢铁工业的使命,人们对钢铁工业也有着更高的期待。应用角度,人们期待钢材产品低成本、物美价廉、经济耐用、高质量、绿色环保、无害、节能、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能源用钢耐高温、耐腐蚀,建筑用钢防火抗震,汽车用钢高强度轻量化,机械用钢长寿命耐磨损,厨具餐饮用钢不锈抗菌……。生产角度,人们期待钢铁生产不再“烟囱林立、铁花四溅、热浪滚滚、烟气熏人”,进出钢厂的大货车不再“尘土飞扬”,钢铁行业不再是傻大黑粗的“高污染、高能耗的夕阳产业”,不再是媒体报道中造成环境污染的重点,钢厂和周边环境更优美,空气更清新……。

跨越百年,中国经济不断创造辉煌的过程是中国钢铁不断实现突破和持续进步的过程。今天,中国建成了世界最完整、最齐全的钢铁工业体系,使用了世界先进的工艺、装备、流程和技术,正在推行世界钢铁史上最为严苛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制造取得突破性进步。钢铁行业节能环保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一大批钢铁企业能效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超低排放正在钢铁行业有力推行,废水、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排放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宝武、首钢等一大批钢铁企业成为清洁工厂、花园工厂、绿色工厂。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到2025年,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完成率达到80%以上,重点区域内企业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20%以上,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均降低5%以上,水资源消耗强度降低10%以上,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98%以上。

展望未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正是中国钢铁砥砺前行建设绿色钢铁的实践过程。新时代,新钢铁,新理念,中国钢铁将深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绿色化水平。大力推进城市生活污水、雨水、海水、矿井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减少新水取用量;加快推广应用减少工业固废产生、降低工业固废危害性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钢渣等固废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信息技术与先进节能环保技术紧密结合,实现产品从设计、生产、应用到回收的闭环追溯;鼓励钢铁企业引入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理念,建立健全钢铁绿色设计产品评价体系,大力推广绿色设计产品,为下游用户提供绿色用钢解决方案,引导下游产业用钢升级,促进优质、高强、长寿命、可循环的钢铁产品应用。中国钢铁将努力成为绿色发展的践行者、绿色产品的倡导者、生态环境的保护者、绿色产业的奠基者。未来的中国钢企,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大幅提升,绿色钢铁产品大幅增长,绿色供应链、绿色物流、绿色产品等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钢厂生态链与城镇社区生态链共生共荣,钢铁企业成为循环经济、超低排放、环境友好的绿色梦工厂。

(二)低碳钢铁新征程

2020年9月22日,联合国第75届一般性辩论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全球低碳发展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的承诺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及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明确了方向,钢铁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将开启低碳发展新征程。

钢铁工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消耗了大量化石能源,其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约15%,是落实碳减排目标的重要责任主体,未来将面临巨大的低碳转型压力。近年来,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生产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普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得到进一步下降,部分钢铁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钢铁产量基数大且长流程为主的特点,决定了我国钢铁工业碳排放总量仍处于高位。无论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还是支撑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钢铁行业需要加快低碳转型,尽早实现碳达峰,为持续深度降碳奠定良好基础,为如期实现碳中和贡献钢铁力量。

当前,低碳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钢铁行业广泛共识,全行业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决策部署,推进低碳发展转型。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推进产业间耦合发展,构建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力争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钢铁担当,开启低碳新征程——推进钢铁行业低碳行动倡议书》,指出钢铁行业将

面临从碳排放强度的“相对约束”到碳排放总量的“绝对约束”,加快推进低碳转型并提前实现碳达峰是国家建设的需要,是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截至目前,中国已有四家钢企提出碳达峰时间表:中国宝武率先提出2023年力争实现碳达峰,随后,河钢集团提出2022年实现碳达峰,包钢集团同样提出力争于2023年实现碳达峰,鞍钢集团承诺2025年前实现碳排放总量达峰。

作为双碳行动的行业主体,钢铁企业既面临严峻挑战,也迎来了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双碳目标将对钢铁工业的变革产生深远影响。在双碳行动中,中国钢铁将低碳转型作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以“3060”愿景为牵引,深刻理解和领会政策要求和导向,推进钢铁工业碳达峰目标提前实现,研究和制定达峰后的深度减碳实施路径。全行业将继续传承钢铁红色基因,发扬钢铁担当精神,坚决响应国家号召,严控钢铁产能,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同时加强对氢能冶炼、非高炉炼铁以及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低碳冶炼技术的研发应用力度,并发挥标准引领作用。构建钢铁生产全过程碳管控监测与评估集成创新体系,推进钢铁行业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积极推进钢铁与建材、电力、化工、有色等产业的耦合发展,争做实现“双碳”目标的先行者,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钢铁力量。

(三)智慧钢铁新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趋势,共同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的共性使能技术,在制造业产品设计、生产、物流、服务等价值链各环节中的扩散和应用,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

未来钢铁行业的竞争将不再是价格的竞争,而是效率和质量的竞争,以智能制造赋能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钢铁企业迈向高端的“催化剂”。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为钢铁企业在技术、产品、环保、能源效率等方面实现更多改善,更能不断满足客户端日新月异的个性化需求,将给钢铁行业的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成为中国钢铁企业应对危机的重要选项和手段。钢铁企业利用远程操作和远程诊断技术,高度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减少了人员聚集,为远程监控、操作和维护,以及客户端、供应链的线上交易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此过程中,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充分显示出了优越性,也让钢铁企业遭受了最小的损失,体现出了较强的韧性。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钢铁产品质量性能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钢材实物质量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量达到供需动态平衡,行业平均劳动生产率达到 1200 吨钢/(人·年),新建普钢企业达到 2000 吨钢/(人·年);行业利润率达到制造业平均水平。智能制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

“十四五”期间,中国钢铁将推动数字产业与钢铁产业深度融合,开展钢铁行业智能制造行动计划,推进 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商用密码等技术在钢铁行业的应用,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遴选一批推广应用场景,形成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开展智能制造示范推广,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打造一批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能力的标杆工厂。建设钢铁行业大数据中心,开展数据价值评估和价值挖掘,探索数据要素共享机制,提升数据资源管理和服务能力。依托龙头企业推进多基地协同制造,在工业互联网框架下实现全产业链优化,推动上下游信息共享、资源共享、设计共享、生产共享。构建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积极开展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行业应用标准研究,制定一批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

未来的钢企,钢铁制造实现全流程在线检测-监测数字化、智能化;钢铁制造和服务一体化;钢铁制造流程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协同动态调控;高性能钢铁产品实现定制化、减量化生产;高性能钢铁产品实现全生命周期智能化设计、制备加工……。

三、 领世界钢铁百年再铸辉煌

以史为鉴,启迪未来。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畅通国内大循环,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推进“两新一重”重大工程建设;建设制造强国、建筑强国、造船强国、交通强国、能源强国等都需要钢铁强力支撑。新形势下,中国钢铁工业将迎来全面达峰、全面建成钢铁强国、全面引领世界钢铁的关键期。

(一)中国钢铁全面达峰

未来十年,中国钢铁工业将迎来钢材消费、污染物和碳排放全面达峰关键期。一是碳达峰和碳中和倒逼钢铁行业减量调整再升级。中国钢铁工业必须通过持续优化钢铁制造流程、全面实施绿色低碳工程、加快推进科技创新、适度降低粗钢产量等一系列措施,才能更好地实现碳排放目标。二是经济稳步增长带动钢材消费升级并逐步达峰。随着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推进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将持续下降到一定比例,钢材消费强度将不断下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将逐步减弱,单位GDP钢材消费强度将呈波动下降趋势。三是人均粗钢表观消费水平显示我国钢材消费峰值将至。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人均粗钢表观消费量将达到阶段高点并开始下降,综合考虑中国历史传统等实际情况,我国人均粗钢表观消费量距峰值点越来越近,未来十年将达到峰值。

(二)全面建成钢铁强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钢铁工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渐强的转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无论是从装备水平、自动化信息化水平、绿色化水平以及产品质量、创新、服务、竞争力、海外布局等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时至今日,中国钢铁已经进入世界钢铁强国序列,但仍有较大进步空间,未来十年,是中国全面建成钢铁强国的关键期。一是在产业规模上,中国将持续保持世界第一钢铁大国地位,产业规模将是中国全面建成钢铁强国的长期优势。二是在产业基础上,中国正在实施世界钢铁发展史上最大规模的产能更新计划,产业基础高级化是提升中国钢铁工业全球竞争力,全面建成钢铁强国的必要条件。三是在品种质量上,“十四五”期间,钢铁行业将通过先进钢铁材料标准体系建设,倡导质量分级分类评价,深入推进服务型制造等举措,钢材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比例要超过60%,实现产品质量和效益双提升。四是在劳动生产率上,钢铁企业将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智能制造等手段持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五是世界级钢铁企业支撑中国全面建成钢铁强国,中国宝武剑指两亿吨,中信特钢正努力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特钢企业,还有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钢铁企业正在奋进的路上,他们是全面建成钢铁强国的中坚力量。六是在资源保障上,钢铁行业将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稳定可靠的国内外原料供应基地,推进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等,弥补短板,增强话语权,确保钢铁产业安全。

(三)全面引领世界钢铁

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在部分领域已经实现全球引领。产业规模、产业基础方面,中国钢铁工业已经引领全球,未来还将继续引领;绿色发展方面,中国钢铁正在推行世界钢铁史上最为严苛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超低排放升级改造工作正在全面稳步推进,部分企业排放指标已经引领全球;智能制造方面,中国钢铁已将智能制造定位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智慧工厂”“一键炼钢”“黑灯工厂”“智慧物流”“远程运维”……正在助力中国钢铁走向智能引领时代;工程建设方面,以中冶集团为代表的钢铁工程设计建设单位,全流程主要单元核心技术已迈入世界先进行列;人才队伍方面,中国钢铁工业现有200多万钢铁从业人员,20余家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拥有全球最大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群体、最充足的产业技术工人、最完备的钢铁专业学科,持续支撑中国钢铁工业全面引领世界。

未来十年,中国钢铁工业将加大技术创新、提升服务能力、加强资源保障、完善产业链条、强化品牌建设等。其中,创新驱动是引领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也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必须克服的短板之一。当前,我国钢铁行业的科技创新基础和体系已初具规模,截至2020年底,我国钢铁行业已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16个,国家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9个,基本实现了钢铁全产业链科技创新全覆盖,但在引领全球钢铁科技创新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既要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卡脖子”钢铁材料和核心技术装备,又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还要通过前瞻性、原创性的创新成果提升产品开发、质量提升、产业升级的先发优势和后续劲头。

“十四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将以问题为导向,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市场导向、坚持统筹协调等原则,加快构建现代化的钢铁产业体系,推进两业融合和产品深加工,提高钢铁服务能力,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稳定可靠的资源保障,横纵向多维度延伸产业链,促进钢铁行业质量效益全面提升,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引下,再有两个五年发展期,中国钢铁一定能实现对世界钢铁的全面引领,跨度将超百年。

1921-2021,中国共产党走过整整百年历程。这是用鲜血、汗水、泪水、勇气、智慧、力量书写的百年;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砥砺前行、充满艰险、充满神奇的百年;是苦难中铸就辉煌、挫折后毅然奋起、探索中收获成功、失误后拨乱反正、转折中开创新局、奋斗后赢得未来的百年。

今天,站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钢铁人将以庆祝建党百年为契机,坚持党的领导,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干事创业的钢铁精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中国钢铁全面达峰、全面建成钢铁强国和全面引领世界钢铁,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3060”愿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钢铁力量!

分享到: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燕山大学国家冷轧板带装备及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科技大学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金属学会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钢铁标准网     冶金信息网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属世界金属导报社所有,未经《世界金属导报》书面授权,请勿以任何方式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74号(邮编:100730)
京ICP备11022607号-15 Copyright @ 2004-2021 by www.worldmetals.com.cn www.worldmetals.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