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您还没有登录哦! 免费注册|登录
您的位置:首页  > 编辑推荐新闻  > 正文
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钢铁绿色低碳转型
信息来源:世界金属导报2021-04-27F01      时间:2021-04-27 00:00:00

4月22日,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钢铁行业低碳发展路径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办,冶金科技发展中心承办,中国宝武集团协办。来自国家部委、行业协学会、钢铁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会团体、技术服务供应商、媒体等300余名嘉宾参加会议。大会分两个单元,一是委员会成立,二是钢铁行业低碳发展路径研讨。

出席本次大会的领导和专家有: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范书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世界钢铁协会主席、河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勇,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正东,宝武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郭斌等。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姜维和科技环保部主任姜尚清分别主持了上午和下午会议。

郭斌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宝武将提高政治站位,强化顶层设计,持续深化改革,努力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未来,将统筹策划安排,科学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增强系统优化,推进深度减污降碳,把降碳作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深化智慧制造,协力推进生产过程的绿色化;开发绿色产品,推动材料使用绿色化;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绿色低碳产业链;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探索实现碳中和途径,加快绿色低碳关键工艺创新;搭建国际合作平台,促进关键性技术创新,为构建碳中和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范书建在讲话中谈到,钢铁工业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对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他提出,要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驱动钢铁工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动钢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加快构建钢铁工业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同时他希望,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充分发挥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优势,突破关键低碳冶炼技术,为碳达峰、碳中和贡献中国钢铁力量。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李高以视频方式祝贺委员会成立,并对钢铁行业低碳发展相关工作提出四点要求:一是科学制定方案,积极推动产业达峰;二是转变发展观念,提升行业发展质量,严格控制国内粗钢产能和产量,继续严格执行产能置换要求;三是强化创新驱动,加快行业低碳转型;四是完善措施手段,推动形成加强合力。最后,他希望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充分发挥技术指导和引领作用,大力推动行业低碳技术创新,推动钢铁行业将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作为绿色转型重要机遇,走上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效发展道路。

姜维在会上就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成立背景、委员会组织架构、具体安排及工作经费等有关情况进行了说明。推进委员会是主要负责推进钢铁行业低碳工作的阶段性、专业化组织。委员会五年一届,下设顾问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和低碳发展研究工作组、低碳技术研究工作组、低碳标准研究工作组,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科技环保部。

顾问委员会主要职责是指导制定低碳委员会的战略定位、工作思路和计划安排,对低碳工作重大事项进行审定。首届顾问委员分别是何文波、陈德荣、于勇、殷瑞钰、王国栋。专家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作为专家决策机构,听取三个工作组的成果汇报,进行评估验收。首届执行委员由毛新平、刘正东以及23名执行委员组成;专家委员由93家单位的337名专家组成。三个工作组主要是服务钢铁企业做好相关的低碳工作。低碳发展研究工作组由中国钢研、冶金规划院任组长单位;低碳技术研究工作组由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中国钢研任组长单位;低碳标准研究工作组由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冶金规划院任组长单位。为促进研究工作落地,由组长单位作为研究基地,即,低碳发展研究基地为中国钢研、冶金规划院;低碳技术研究基地为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中国钢研;低碳标准研究基地为冶金信息标准研究院、冶金规划院。

随后,大会举行了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成立仪式,分别为顾问委员会委员何文波、于勇、陈德荣、殷瑞钰、王国栋颁发聘书,为专家委员会毛新平主任委员、刘正东副主任委员颁发证书;为低碳发展研究基地、低碳技术研究基地、低碳标准研究基地分别授牌。

何文波就委员会的成立作了题为《引领低碳绿色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实现碳达峰目标》的主旨发言。他表示,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三大进程成就了中国钢铁的世界地位,资源和环境两大约束迫使中国钢铁迅速转型。今天我们积聚行业内外力量,成立专门推进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行业组织,就是要探求这个重大历史课题的实现路径和解决方案。他指出,委员会在工作中要正确把握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三个辩证关系,科学谋划、扎实推进钢铁行业低碳发展;依托委员会,整合行业力量,形成产学研用合力,并提出九项具体任务。他强调,推进钢铁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一项关系到行业长期健康繁荣发展的系统工程,中国钢铁将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新征程为低碳钢铁、美丽中国、地球家园贡献力量。

于勇在致辞中谈到,钢铁行业未来发展必须遵循的目标路径,无外乎是能源结构创新、工艺结构创新,还有材料结构创新。能源更多的是采用非化石能源、材料更多的是使用循环材料方案设计,但中国作为钢铁生产大国,无论是能源结构调整,还是材料结构调整,要想达到指数级的改变,最终还是要在工艺创新上实现,所以在投资导向上,要更多关注工艺结构的调整。另外,于勇提到,欧洲碳边境税的实施将成为我们未来要面对的一个新的贸易壁垒,不仅制约我国钢铁产品的直接出口,甚至影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钢铁工业必须站在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既要在规模和质量上持续引领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更要在引领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实现更大的作为。

在大会第二单元“钢铁行业低碳发展路径研讨会”上,殷瑞钰作了题为《关于钢铁工业碳达峰、碳中和的认识》的专题报告。他指出,碳达峰、碳中和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战略命题,而不仅仅是具体技术问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钢铁工业减量化是绕不过去的一关。调整长短流程的比例,提高短流程比例是钢铁工业温室气体减排的有效杠杆;以全废钢为原料的城市钢厂是钢铁生产脱碳化的有效措施。

毛新平以《机遇与挑战:碳中和背景下的中国钢铁工业》为题作了报告。他指出,钢铁行业的碳中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制定周密的行动方案,通过粗钢总量控制,优化用能及流程结构,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生态链,突破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开发高性能绿色产品,深化智慧制造,搭建国际合作平台等系统性工作综合实现。

国家碳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教授、低碳推进工作委员会执行委员段茂盛教授作了《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的中国钢铁行业发展》专题报告。他分析了我国钢铁行业发展面临的碳减排约束,碳排放的构成和现有技术的减排潜力、不同生产技术路线的碳排放情况。

宝武集团碳中和首席代表、科技创新部部长肖国栋在题为《中国宝武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践与创新》的报告中指出,宝武集团将以绿色发展为统领,成为以科技创新引领钢铁业低碳发展的先行者,以低碳冶金和智慧制造实现钢铁生产过程的绿色化,以精品化实现钢铁产品使用过程的绿色化,为构建碳中和社会作出贡献。

河钢集团副总经理李毅仁在《碳中和愿景下的河钢低碳绿色发展路径》专题报告中,介绍了河钢集团践行低碳绿色发展的实践以及规划,并提出未来实施低碳绿色发展的路径及技术方案。

冶金工业规划院党委书记李新创在《钢铁行业低碳发展的相关工作设想及建议》报告中,介绍了钢铁行业低碳发展工作组及低碳标准工作组工作设想,并提出钢铁行业实现碳达峰、碳减排的路径。

北京科技大学朱荣教授在《加强低碳理论及技术研究 助力碳中和国家建设》报告中介绍,北京科技大学二氧化碳科学研究中心主要开展钢铁行业二氧化碳减排、利用及捕集的理论及技术研究,并概要讲解了富氢碳循环高炉低碳炼铁技术、非涉碳绿色炼钢工艺等相关低碳研究工作。

东北大学低碳钢铁前沿技术研究院院长储满生在《钢铁产业碳中和及其实现途径》报告中指出了钢铁行业实现碳中和的途径:第一步实现低碳化,即研发应用低碳冶炼技术,同时开发全流程信息物理系统,实现智能化冶炼;第二步实现零碳化,通过跨产业协同或者发展氢冶金技术等,助力我国钢铁业实现碳净零排放。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田志凌在题为《钢铁工业低碳技术发展趋势及中国钢研相关研究进展》的报告中,分析了世界钢铁行业碳减排技术发展现状,提出行业低碳技术发展策略,并介绍了中国钢研在低碳方面开展的工作。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龙强作了《标准助力钢铁行业低碳发展》专题报告,他从钢材价格和进口铁矿石价格、产业布局、进出口、产能置换政策变化、RCEP协定对中国市场影响以及低碳发展新要求等角度分析了“十四五”钢铁行业低碳发展的新形势。他强调,钢铁行业低碳发展要充分发挥标准的门槛、规范、引领作用。随后他表示,信息标准院在节能标准、钢铁大宗固废产业链条、绿色制造标准、绿色工厂标准、绿色园区标准、碳排放管理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成立CMISI低碳发展研究工作组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低碳标准工作,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低碳标准研究工作组的工作安排——钢铁行业低碳标准三年行动计划。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黄导作了题为《中国钢铁行业低碳发展路径》的报告。他指出,要通过余能高效回收利用、铁素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水气减量化利用,实现低消耗;通过工艺紧凑化高效化,生产智能化绿色化,实现低碳排;通过清洁能源与二次能源协同利用、废钢与清洁燃料高效资源利用,实现低污染。

之后,委员会低碳发展研究工作组、低碳技术研究工作组、低碳标准研究工作组的成员单位代表及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委员分组讨论了各组的年度计划和工作方案,共谋钢铁绿色低碳发展。

(本报记者路俊萍)

分享到: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燕山大学国家冷轧板带装备及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科技大学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金属学会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钢铁标准网     冶金信息网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属世界金属导报社所有,未经《世界金属导报》书面授权,请勿以任何方式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74号(邮编:100730)
京ICP备11022607号-15 Copyright @ 2004-2021 by www.worldmetals.com.cn www.worldmetals.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