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您还没有登录哦! 免费注册|登录
您的位置:首页  > 业内要闻  > 行业要闻  > 正文
韩国科研团队通过电化学阐明双相不锈钢CASK的腐蚀反应
信息来源:世界金属导报2025-09-02A03      时间:2025-09-02 00:00:00


近期,韩国研究团队成功通过实时电化学方法,阐明由双相不锈钢制成的乏核燃料干式储存容器(CASK)的腐蚀反应。该研究成果有望为提高CASK稳定性提供技术支持。

韩国东亚大学化学工程系具敏洙教授与韩国材料研究所原子能安全研究团金胜贤博士联合研究团队宣布,首次通过实时电化学分析,明确了CASK可能发生的腐蚀现象。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核能科学与能源领域最具权威的国际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Research》上。该期刊被评为全球核能科学与技术领域排名第一(前1%)的顶级SCI期刊。

此次研究重点在于明确保障乏核燃料长期储存所用“干式储存容器”结构完整性的腐蚀机制。作为CASK的主要候选材料,双相不锈钢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然而,在CASK设施通常所处的海边高盐环境中,双相不锈钢可能会发生一种致命的劣化现象——氯化物应力腐蚀开裂(CISCC)。这种现象是由于沿海地区高盐度水蒸气、湿度和高温环境的综合作用,金属材料内部的残余应力与氯离子结合,引发微裂纹,且裂纹会快速扩展,严重威胁储存容器的结构安全性。

东亚大学具敏洙教授联合研究团队关注到“局部相界面电偶腐蚀”现象,这是已知的引发CISCC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该研究团队注意到,在双相不锈钢中铁素体和奥氏体相共存的微观组织内,相界面处产生的电偶电位差是促进腐蚀反应的核心原因,并利用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ECM)对该反应进行了实时分析实验。具敏洙教授表示,通过SECM分析,精确地对点蚀和相界面电偶腐蚀的发生部位及反应性进行了可视化和定量分析,从而阐明了从初期反应到腐蚀扩展的机制,这些是传统的事后分析方法难以捕捉到的。尤其重要的是,在实际诱发腐蚀的环境中,通过微电流确认电化学反应分布,从电化学角度解释了复合腐蚀问题的根本原因,其意义重大。

韩国材料研究所原子能安全研究团金胜贤博士表示,在海边实际使用的CASK设施中,像CISCC这样的复合腐蚀现象可能会对长期运行构成潜在风险。此次研究有望为保障储存容器的长期安全性和提高安全性做出贡献。

该技术未来在能源、海洋、化学等整个工业领域中,对于可能出现金属腐蚀问题的极端环境,在精密传感器开发、高耐蚀新材料设计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此次研究得到了韩国材料研究院基础项目和韩国能源技术评价院能源人才培养项目的支持。通过两机构的紧密合作以及不同专业领域的融合研究完成这一研究,被评为产学研联合研究的典范案例。


分享到: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中国金属学会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冶金信息网     钢铁标准网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属世界金属导报社所有,未经《世界金属导报》书面授权,请勿以任何方式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74号(邮编:100730)
京ICP备11022607号-15 Copyright @ 2004-2021 by www.worldmetals.com.cn www.worldmetals.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