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您还没有登录哦! 免费注册|登录
您的位置:首页  > 推荐  > 正文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相对平稳
信息来源:世界金属导报2019-11-12A12      时间:2019-11-28 09:11:51

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2019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年会暨高峰论坛”于2019年10月23日在青岛莱西召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工作报告》的演讲,其中介绍了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情况,现摘编如下。

汽车零部件是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汽车工业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中国汽车零部件在产业规模、产业链协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目前中国品牌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依然落后于整车,需要面对关键核心技术缺失、外资品牌占据核心零部件产品市场等问题,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在过去的一年里,为满足产品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持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把握发展方向,全力助推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零部件行业保持平稳发展

行业经济指标运行平稳

2018年,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仍呈现稳定增长趋势。根据对13019家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统计,全年累计主营业务收入3万亿元,同比增长4.2%。在汽车行业整体产销下行的形势下,零部件企业营业收入总体情况相对平稳。

企业积极进行全球化布局,国际化进程有序推进

2018年,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持续等阴云笼罩下,我国汽车及零部件进出口贸易依旧态势良好。2018年,我国汽车行业整体实现进出口总额1557亿美元,同比增长6.9%,其中出口699亿美元,同比增长10.9%,进口858亿美元,同比增长3.9%;进出口贸易逆差159亿美元,其中汽车零部件共出口550亿美元,进口35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0.8%、10.0%,进出口顺差199亿美元。

2019年上半年,汽车商品进出口表现不如同期,我国汽车行业整体实现进出口总额721亿美元,同比下降3.5%,其中,出口330亿美元,同比下降3.0%;进口391亿美元,同比下降3.9%;进出口逆差61亿美元。其中零部件进出口也呈下降趋势,出口258亿美元,进口149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3.2%、15.7%;进出口逆差109亿美元。

我国零部件企业积极进行全球化布局,国际化进程有序推进。入围2019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的中国企业共七家,包括去年上榜的延锋、北京海纳川、中信戴卡、德昌电机、敏实集团、五菱工业,和新晋企业中鼎股份。

整合资源,跨界并购项目增多

去年以来,中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共发生21宗跨境投资和并购交易。今年,惠州德赛西威全资收购德国先进天线技术公司ATBB,积极布局智能驾驶与车联网领域。主要方向开始转向新能源、智能网联等新兴领域,传统汽车零部件投资并购业务也是向大型并购、龙头企业并购的方向开展。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水平发展迅速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技术发展迅速,在动力电池、智能电驱系统、插电混动技术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智能汽车多功能实现需要借助各类多数量的芯片,国内企业在芯片研发上取得突破。

随着互联网、云端和5G技术的快速发展,车联网功能越来越丰富,很多汽车厂家和供应商完成了智能驾驶舱的研发。自主品牌车企业智能座舱相关零部件业务发展迅速。

传统技术加快转型,部分技术实现了突破

近年来,传统零部件企业正在积极探索技术研发与突破,寻找转型升级。龙头企业研发投入增加,例如:潍柴动力的变速箱、发动机等,华谊集团的双钱轮胎、全钢胎,华域汽车的汽车内外饰件、功能件,加工件等,均胜的汽车电子等。其次是生产关键零部件企业更加重视申请发明专利,在专利方面处于领先。例如龙生股份拥有507件发明专利。此外,传统企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发动机、变速箱、照明等都有突破。

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严峻形势

企业利润空间逐渐收窄

在汽车产业低迷的背景下,2018年零部件行业经济效益走低,2018年13019家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利润总额为2506亿元,同比下降2.3%,亏损额增长明显,同比增长48.2%。

汽车零部件产业布局虽有改善,但是结构还不够完善。在制造领域,通过不断积累,某些关键零部件配套领域实现了一定的突破,但是非关键零部件集中度低,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系统集成能力薄弱,尚未体现为整车配套的优势和专业化集聚效应。

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但是国际拓展道路较为艰难

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产品贸易、海外投资并购保持良好态势。在全球经贸形势的不确定,发达国家对制造业回流的重视,新兴国家的产业竞争优势影响下,中资企业海外发展受到诸多限制,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全球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专业化人才短缺,制约行业发展

高端人才资源不足,培养体系不健全,成为掣肘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建立一种宽容失败的学术、技术氛围,在招贤纳士的同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汽车后市场发展不够成熟,尚需规范转型发展

欧美汽车产业链整体处于成熟阶段,汽车后市场在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广阔的市场,汽车后市场利润大于整车销售服务利润,占到整个产业链的60%-70%。

目前后市场上原厂配件已经无法满足我国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整车厂后市场体系急需同质配件有效补充,后市场规模很大、细分领域众多,零部件企业重点关注后市场。目前,再制造零部件产品信息追溯难,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后市场混乱。

中美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给零部件产业带来影响

汽车零部件企业大多是外向型企业,在中美贸易摩擦不确定的情况下,汽车零部件进出口受影响,部分企业加快海外进程、技术研发加速,关税打击了中美双方的制造商经营效益,不利于行业整体转型升级。

零部件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汽车全球化趋势为我国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汽车零部件产业不仅在国内形成了完整产业链,而且在全球的配套市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全球化采购的环境下,为降低成本,国外汽车进口纷纷把零部件采购选择在我国且培养潜在的核心企业,给企业创造了发展环境。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为汽车零部件创造新突破口

汽车零部件加速变革,重新寻找自身定位,国内零部件在海外收购基础上,逐步深耕传统和本土的技术发展。数据显示,中国零部件百强企业中,已有21%的企业在海外建厂,11%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并加速电动车和智能网联的布局。汽车产业变革,推动零部件领域新势力的崛起,汽车电子行业、精密器件制造以及智能化零部件制造产业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生产技术革新成为汽车零部件企业确立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整车市场集中度比较低,竞争激烈,促使整车企业在新车型、新技术方面推进比较快,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技术革新成为满足整车竞争的必要条件,包括与主机厂的同步开发、运用计算机系统模拟开发、零部件的柔性化/自动化生产等领域,另外,采用新材料应用助推汽车轻量化。

国际产业转移加速,并购重组活跃,行业整合成为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企业与国际巨头差距比较明显,国内企业在市场上生存,最快的是兼并重组,零部件企业的兼并重组比整车更紧迫,快速发展必须形成规模效益,在规模化、模块化、集中化的趋势下,通过收购重组,提高综合市场竞争力,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整零关系逐渐改善,与整车企业合作开发成为新产品开发的主要方向

整车新产品已经意识到提高品质离不开零部件的全力协作,但是大部分还有“拿来主义”的行为,建立和谐的整零关系,在一个平台上互动,稳定制造出满足整车企业质量的产品,才能最终构建健康的产品链。

关键零部件技术革新将带动汽车产业发展

未来“新能源、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关键零部件技术将会引领汽车行业的发展,科技创新支持汽车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包括在能量管理、电子电器系统核心、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及安全性水平的日益提高,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全固态激光雷达、车载操作系统,新型汽车电子,车载通讯、服务平台、信息安全等关键零部件领域等工艺水平的提升,都将成为零部件行业发展的热点。

新形势下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建议

未来3-5年是汽车产业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零部件企业把握住机会,适应汽车产业调整的需要,找准定位,确立发展战略,成为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共同课题。

深层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零部件产业政策,推动企业变革,健全国内市场体系,完善法规和执法监督体系,改善贸易环境,降低贸易成本,成为保障中国企业合法权益的条件。

推动零部件产业集群化发展,做大做强零部件产业基地,搭建技术创新平台,提升综合研发能力,成为产业链建设的基础。

瞄准未来发展趋势,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引进、消化、再吸收、技术集成创新等方式,逐步完成零部件“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技术储备、工程化技术突破、产业化推广及规模应用。突破重点工程,解决瓶颈问题。

依靠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广泛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企业现有制造装备,通过技术创新机制,对现有拳头产品不断优化升级,适应市场对新产品需求,强化竞争优势,剥离非核心业务。

在新商业模式下,注重协同创新工程,改善整零关系。在产品技术、质量和成本三方面建立长期、稳定、相互依赖和信任的关系,探索和优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等合作机制。

推陈出新,超前研发拓展新兴市场,提高产品议价权。超前布局,力争在未来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培育系统化设计、模块化供货能力,提高产品覆盖面和优化成本结构,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为国内零部件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强化自身硬件发展的同时,提升软实力,促进软硬件实力融合发展。同时提升综合竞争力,加强软实力建设,包括强化企业文化、强化员工的凝聚力、强化品牌建设。

分享到: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燕山大学国家冷轧板带装备及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科技大学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金属学会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钢铁标准网     冶金信息网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属世界金属导报社所有,未经《世界金属导报》书面授权,请勿以任何方式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74号(邮编:100730)
京ICP备11022607号-15 Copyright ? 2004-2021 by www.worldmetals.com.cn.www.worldmetals.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