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卫生: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创新发展,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卢卫生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第六届会员大会二次会议上的视频讲话
7月29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第六届会员大会二次会议在上海召开。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司卢卫生司长发表了视频讲话。
卢卫生强调,要充分认识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他表示,钢铁行业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能够有力有效发挥杠杆效应和示范效应,以点带面推动建设制造强国,对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具有重要作用。
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具备基础条件。为此,钢铁行业需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奋战实干,推动钢铁行业市场秩序更加规范,钢铁生产经营显著改善,钢铁行业创新底色日益浓厚,钢铁行业发展面貌深刻变化。
卢卫生表示,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看到钢铁行业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相比,与世界钢铁强国相比,我国钢铁行业发展仍然存在差距。为此,钢铁行业应该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对制约行业发展的问题,进行结构性改革加以解决。产能过剩风险仍然存在,随着钢铁行业供求关系的改善,钢材价格回升,有的地方出现盲目招商引资,不顾条件“大上快上”钢铁引进项目,有的钢铁企业以种种理由不履行项目管理程序规定,存在“先上车后买票”的错误认识,化解过剩产能的成果仍需要巩固提升。
二是坚决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目前已经有20多家钢企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网站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公示,从现场看,仍然不能适应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钢铁行业是用能大户,排放大户,我国的资源条件对钢铁行业发展提出更高标准的同时,也对钢铁行业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强的绝对约束。
三是有序推进产业布局调整,当前钢铁行业空间布局优化能有待提升。随着联合重组的推进,2021年前三名粗钢产量占比将继续提高,但产业集中度不够高,企业比较分散,布局不可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
四是加快推进行业转型升级,我国钢铁行业在产品结构、工艺结构、技术结构转型升级仍然有较大空间,与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要求仍有差距,产品质量性能和稳定性还需进一步提升。我国钢铁行业以高炉长流程生产工艺为主,铁矿石有效供给不足,转型升级面临严重制约。
卢卫生强调,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全面做好任务落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
为此,必须一以贯之的坚持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入推进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提升化解过程产能成果,统筹考虑粗钢产能产量,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节能减排和“碳达峰”等相互影响,促进行业提质增效,提升供应链产业链安全保障能力,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继续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今年来,严禁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新增钢铁产能,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化解过剩产能等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要持续巩固化解钢铁过剩产能成果,严禁新增产能,对钢铁产能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零容忍高压态势。
二是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和优化布局。兼并重组方面,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破除市场分割,营造跨地区重组的有利条件。优化布局方面,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宏观引导,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环境承载能力,资源约束调节等统筹研究控制区域钢铁产能总量。同时鼓励依托现有生产经济发展,对具有必要新修建的钢铁引进项目,要严格按项目建设规模要求进行。
三是加快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抓紧编制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以及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目前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已基本成熟,方案中明确了行业碳达峰实施路径,重点任务等,正在进一步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围绕碳达峰目标,钢铁行业要加强节能,强化污染物减排,推进碳减排技术工艺装备创新和产业化应用,加快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
四是大量推动钢铁行业优化升级,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钢铁企业科研院所要加大重点领域关键材料的技术研发,突破核心技术、关键材料等瓶颈制约,鼓励钢铁企业加快实施智能化改造,鼓励钢铁行业发展水平和促进电炉钢工业发展,提升行业整体节能环保水平,鼓励支持扩张铁矿石项目建设,增强有效供给能力,促进产品提质升级,重点在高端轴承,航空新材料等方面下功夫,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稳定性。
卢卫生强调,钢铁企业是推动我国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先锋队和主力军,必须把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创新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走在前列。
一是要更好发挥在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引领行业发展方面的示范作用,在巩固去产能成果,实现碳达峰,提升铁矿石自主保障能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承担社会职能等方面走在前列。
二是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有关科研院校合作,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开展自主研发联合攻关,重点在低碳冶金、基建等技术和装备等方面下功夫,在提升行业优化升级创新发展水平上走在前列。
三是要进一步深化上下游产业链合作,打造稳定的供应链体系,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不断提升整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力,在提升全产业竞争能力,供应链掌控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整合能力上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