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新自诩为“幸福的样子”。
2017年,是施一新进入沙钢集团的第27个年头,从实验室职员,到车间班长、电炉项目办主任、小转炉炼钢厂厂长,再到如今的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他的成长映射了沙钢集团的蓬勃发展。目前沙钢集团拥有总资产1500亿元,职工3万余名,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并连续8年跻身世界企业500强。
创业之路虽然充满艰辛,但满怀梦想和激情的人却是幸福的。面带微笑,迎接挑战,这是施一新心中的自己。当沙钢产品逐渐在国际上被认可,“幸福的样子”和他的小伙伴们踩准了成功的节奏。
钢铁产业很“传统”,但锐意进取的施一新,积极倡导“科技领航”的创新理念。建设转底炉便是他创新思维的其中一个落脚点。2009年,在高炉系统饱受除尘灰危害时,施一新果断决定改造升级。“高炉产生的除尘灰富集铁、锌,而锌会损害高炉系统。转底炉的作用,就是提炼锌、铁资源继续循环使用。”施一新向记者解释。
但最初,引进转底炉颇受争议。一方面,整个设备耗资3亿多元,投入大;另一方面,设备还处于小型化模拟阶段,这意味着新购的设备极有可能处于无法正常运转的瘫痪状态。
成功少不了一股执着的干劲。施一新向沙钢高层领导拍了拍胸脯,就这样把不成熟的转底炉搬进了沙钢。为了攻克难题,他组建团队,每周带头深入车间查验设备,开会商讨解决问题,时常在深夜伏案钻研,撰写分析报告。即使如此,转底炉还是常常“罢工”,最长一次有半年多。直到2014年,历经5年的失败、改进,再失败、再改进,沙钢终于攻克了转底炉在配料、制球、还原、回收环节上的技术难题,成了国内转底炉最成功运转的企业。同时,回收的锌也给沙钢带来了每月5000多万元的效益。
施一新总是在不断奔跑,他的奋斗与创新,绕不开钢铁。
2015年,沙钢提出“两高两提”口号,即高品钢、高端目标客户比例的双提高。“沙钢坚持以市场需求作为检验产品结构优化的标准,瞄准国内外钢铁市场高新化、减量化、精细化发展的需要,积极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合作,推进联合创新,加快高新产品的开发。”施一新说,目前沙钢优质线材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已经达到了50%以上,并积极参与中标沪通大桥、平潭海峡大桥、中铁大桥局五峰山大桥等工程,沙钢也因此成为在国内市场上“叫得响”、有“话语权”的企业。
在服务、开发高端目标客户上,施一新主动作为,带领“产销研一体化”工作团队,了解目标客户需求和产品使用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研发方案,再进行试产、试用。某国际知名企业是沙钢的重点客户,每月钢需求量1万吨,为了拓宽市场,施一新率队多次赴该企业与高层领导商讨。他发现,该企业所用的钢产品档次不高,于是通过多次沟通,建议在往中高档钢产品发展的同时,扩大用量。现在,该企业与沙钢达成进一步合作,每月钢需求量增长至4万吨。“通过意见反馈,他们对沙钢性能稳定的高品钢大加赞赏,这是对我们的一种肯定和信任。”施一新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沙钢狠抓节能减排,发展企业的循环经济,实现“三废”资源化管理。“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圆周型循环经济生产新模式,通过实施煤气回收利用、蒸汽回收利用、炉渣回收利用、污水回收利用、焦化副产品回收等五大工程,自创了30余个节能降耗循环圈模式。”施一新介绍,目前,沙钢96%以上的工业“三废”实现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产生的综合经济效益占总效益的20%以上,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接下来,沙钢将重点推进超薄带项目,钻研高强度结构钢等技术,目前设备已经安装,预计年底成功投产。而施一新,将继续以开拓者的姿态,向着幸福未来不断奔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