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您还没有登录哦! 免费注册|登录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头条  > 正文
中国钢铁行业的困局与思变
信息来源:南华研究      时间:2017-01-26 11:09:51

今年冬天以来,华北地区雾霾笼罩,河北山西等省频繁启动空气质量应急响应,经济生产、居民生活都受到深刻的影响。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传统的黑色、有色冶炼,能源化工等行业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因此,各地的空气质量预警方案中,限产烧结矿、炼铁高炉是主要重中之重。然而,另一方面,我国钢铁近年来出口不断增长,2015年出口钢材量已经突破亿吨关口,但与此相伴的却是连续不断的反倾销调查和遭受课税惩罚,并且西方国家以此为由否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那么,内外双重压力下,中国钢铁行行业困局的根源到底在何处呢,怎么样才能解决?

众所周知,中国钢铁行业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局面,造成了近年来全行业超低利润水平,部分企业甚至常年亏损,入不敷出而成为僵尸产能。为此,国家“十三五”规划也将钢铁行业去产能放在了重点地位,提出到2020年粗钢产能净减少1亿-1.5亿吨。2016年,全国钢铁去产能超过7500万吨,其中包括1300万吨在产的落后产能。而进入2017年,地条钢成为去产能的重点,全国1.5亿吨中频炉产能被推上风口浪尖,去产能进一步加速,产能过剩的局面有望明显缓解。在下游需求回暖的助力下,2016年全国钢铁业实现盈利,同时供给偏紧的背景下,钢价上涨,下半年钢材出口整体呈现收缩趋势。

另一方面,当前中国钢铁业集中度仍然很低,2007年四大钢铁集团的合计产量占欧盟15国产量的份额(CR4)超过90%。同期,日本这一数据为75%,韩国接近90%,美国的钢铁行业寡头化步伐稍晚,2007年CR4超过50%。而直到2014年,中国前4家钢铁企业占全国产量只有20%,前10家占比也刚刚达到40%。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而分散,与中国的钢铁大国身份不匹配。伴随钢铁消费放缓同时产能过剩,加上面对国际钢铁寡头的竞争,行业整合必将到来,才能发挥规模优势,增加研发和技术创新,提高竞争力。

最后,虽然当前中国钢材通过物美价廉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但是这种价格优势,部分是建立在外部不经济的基础上,即企业成本低于社会成本,空气污染便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中国经济仍在结构转型,尚未走出粗放发展的时代,很多企业除尘脱硫装置不达标,甚至为节省成本仍在偷排,以污染国内环境为代价,换来国际上的竞争力。这时提高环保执法力度,迫使一些不达标企业增加环保设备支出,虽然会导致一些企业丧失竞争力,被市场淘汰,但这是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淘汰过剩产能,提高行业集中度和加强环保硬约束,是中国钢铁业必将面对的挑战,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这些进程中,有些颇具争议之处,仍需要谨慎处理。

比如,去年以来的去产能,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而非通过市场的自发调节,这点引起争议最多。行政手段可以平滑市场波动,让过剩产能有节奏的退出。而如果通过市场自动出清,可能会带来行业在几年内持续低迷,债务问题积累,带来系统性风险和调整过度。但是行政调控的缺点是,其甄别能力逊于市场,加上地方的保护主义等,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可能会面临失灵。而市场化的手段更倾向于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成本,在市场出清的过程中,优质企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通过行政手段为主的去产能(事实上,2015年底通过银行贷款约束,已经去掉一批现金流差的产能),对企业污染进行硬约束后,产能出清有望加速,行业将更加健康。

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宝武合并”拉开中国钢铁业兼并重组的序幕后,后续必将有更多的企业并购重组,做大做强。但这种大型国有企业合并,背后行政指导的色彩难以避免。但从经济学理论出发,企业强强联合,整合优势资源,更需要的是企业根据自身战略规划的自发行为。如果行政干预过多,出现企业大而不强,规模不经济的局面,则将事倍功半,南辕北辙。

最后,中国的钢铁出口竞争力,在外部成本内部化(即增加环境成本硬约束;环保限产也可以看做另一种约束,即因为环保约束而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后,以价格优势为主的竞争力可能面临削弱,但是经过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中国钢铁业必将得到涅槃重生,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将得到加强。而对于欧美的“产能过剩”、“倾销”等指责,甚至以此为由攻击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则需要客观看待。我们的产能过剩问题确实存在,也在致力改变这一困局;但“倾销”等指控,不过是当今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一个缩影罢了,中国以自身环境为代价向欧美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反而卖力不讨好,说到底,不过是动了国外某些更有发言权的“既得利益团体”的奶酪而已。

分享到: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燕山大学国家冷轧板带装备及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科技大学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金属学会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钢铁标准网     冶金信息网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属世界金属导报社所有,未经《世界金属导报》书面授权,请勿以任何方式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74号(邮编:100730)
京ICP备11022607号-15 Copyright ? 2004-2021 by www.worldmetals.com.cn.www.worldmetals.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