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您还没有登录哦! 免费注册|登录
您的位置:首页  >  会议会展  > 竞争论坛  > 正文
2018中国钢铁工业科技与竞争战略论坛提出:强化产用结合 促进先进钢铁材料开发与应用
信息来源:世界金属导报      时间:2018-06-11 12:06:30

  “2018中国钢铁工业科技与竞争战略论坛暨先进钢铁材料应用技术研讨会”于6月6-7日在江苏省张家港永联村召开。本次会议由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和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世界金属导报社承办。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马军和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常务副总裁吴惠芳分别为大会致辞。会议邀请了工信部原材料司综合处处长常国武、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展与科技环保部副主任姜尚清,以及来自电力、航空航天、船舶、汽车、轨道交通、轴承、金属制品等领域的领导和专家为大会作精彩报告。

  马军在致辞中指出,新材料的开发及应用推广与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密不可分。加快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对于推动技术创新、引领材料工业升级换代、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新材料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制造业发展,材料先行。新材料从开发、产业化到应用,需要上下游联合攻关、不断迭代。企业应用新材料并不断反馈问题,生产企业不断完善和改进工艺,最终实现协同发展,从而使新材料产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即要充分发挥市场需求对新材料开发应用的引导作用,强化产用结合,促进上下游协作配套,加快应用示范。

  吴惠芳在致辞中称,永钢已经连续第三次与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共同主办“钢铁工业科技与竞争战略论坛”。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以及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永钢近年来取得显著发展。永钢以生产建筑钢材起家,近年来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重中之重就是推进产品的“普转优、优转特、特转精”,努力成为一家“高品质钢铁材料服务商”。为此,永钢从以下方面着手推进:一是引进先进装备技术。优钢产线、特钢产线的装备技术均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并扎实推进主体设备功能精度管理,逐步实现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精品线材车间被评为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二是推进质量体系建设。围绕管理规范化、操作标准化,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和质量保障体系,相继通过了国际汽车工作组、中国船级社、美国石油协会以及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多个国家标准化组织的第三方认证,以及上海宝钢、哈电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供货认证。三是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钢铁研究总院、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东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推进先进钢铁材料应用技术攻关。2017年共开发新产品102个,其中普钢8个、优钢44个、特钢50个。四是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推行“门对门,个性化”服务,依托长江码头,对客户实施精准装船、精准发货。与下游用户合作开发高端新产品、深入交流产品质量指标,并通过帮助用户确定生产工艺来培育终身客户。目前永钢的产品已成功应用到核电、风电、高铁、汽车、石油开采等高端领域。伴随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永钢的钢铁产品出口到2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常国武作了题为“关于强化新材料应用牵引的若干考虑”的报告。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新材料的战略地位,提出“我国关键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的情况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并多次强调“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我们要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当前,世界各国密集出台重大规划政策,抢占新材料开发和应用技术发展先机。为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在此前出台一系列重大规划政策后,我国于2016年成立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在2017年发布《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为贯彻落实《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加强资源整合,构建协同创新的发展载体,2018年初,工信部和财政部联合制定了《国家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建设方案》和《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建设方案》,后续还将启动“国家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常国武指出,新材料从研究开发到实现应用,是产业发展最困难的一个环节。建立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由材料供应方驱动调整为材料应用方驱动。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将一直以来依靠材料企业推动应用推广的方式调整为由重点用户企业牵头,联合主要材料研发、生产、设计企业及其他必要参与单位共同组建,以应用单位对新材料应用需求为导向形成新材料应用推广驱动体系。二是由单个材料整合为一系列材料的生产应用推广。在该平台上,应用领域的新材料是系统的、集成的,不是单一的。三是由松散的合作机制升级为更紧密的实体组织体系。此前上下游的合作机制相对松散,属于自愿结合,成员单位缺乏法律上、经济上的强有力的连接纽带。通过建立独立法人或联合体,合作机制变得更为紧密。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建设期是三年,平台在短短的三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材料的生产应用推广问题,而是要解决当前重点领域迫切需要的、处于工程化向产业化或已经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的材料应用推广。三年后,将围绕下一代材料的应用需求再开展建设。

  王国栋院士在题为“智能制造助力钢铁业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钢铁材料的制造和应用面临诸多问题:一是产品同质化严重,缺少精品与品牌;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常规低档产品过剩,急需的高性能钢材、高端产品欠缺;三是新领域所需的钢铁材料供给能力不足;四是引领性新钢铁材料开发与推广应用能力欠缺。要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攻克关键共性技术,同时还要对钢铁行业现有的自动化系统进行拓展和改造,从而使钢铁行业实现智能化。

  王国栋认为,钢铁行业是智能化需求最强的行业,也是离智能化最近的行业。“工业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其核心是物理信息系统,目标是建立数字化工厂。由此,实现制造业由实体向数字、由人工向智能转变。对钢铁行业而言,智能制造可以实现如下目标:建立跨系统、跨工序、跨领域的钢铁工艺质量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自动流动;性能、表面等关键工艺质量参数的精准预报与在线状态感知;工艺、设备和质量的关系分析,质量在线综合评判与异常原因追溯;工艺参数和制备工序流程的优化,质量参数精准控制与多工序协调匹配;基于工艺装备状态的多工序动态排程,产供销全流程协同的智能决策。更重要的是,智能制造还能面向用户进行多规格、小批量、定制化生产,使上下游实现高质量的协同发展,提高全产业链效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指出:“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产品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主要驱动力”,姜尚清在题为“钢铁工业产品发展与创新”的报告中如上表示。姜尚清认为,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我国一批钢铁材料已经由跟随实现了领跑。如管线钢X80和超大型水电站用钢等。国产超大型水电站用钢已经用于单机容量世界最大(100万千瓦)的白鹤滩水电站以及具有世界最高水头(水头1175米)的苏巴姑水电站。这些钢板具有大厚度(150mm)、高强度(800MPa)、高韧性(-40℃冲击功>47J)、低预热温度(<100℃)以及大热输入(50kJ/cm)等优异性能。此外,我国高端产品实现国产化替代的速度加快。2007我国电工钢产量为355万吨,2017年已突破1000万吨。宝钢产OA用高导电电镀锌产品的导电性和耐蚀性已经超过国外同类先进产品;衡钢产海洋自升式钻井平台桩腿用X80和X100无缝钢管的抗拉强度、延伸率、冲击性能、晶粒度等指标均优于国外同类先进产品。我国钢铁材料正在不断打破技术壁垒,实现自主研发。

  “十三五”时期,钢铁产品研发重点方向,一是以需求为导向,最主要的是满足制造业发展需求,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包括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等。二是钢铁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即产品质量附加值需提高。从钢协会员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看,2014年以前,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均不足30%,近两年来已有较大提高,但也仅占一半左右,产品附加值和技术价值仍有较大的提升潜力。三是迎合国家战略需求,要发展钢铁新材料,尤其是重点应用领域急需的钢铁新材料。

  此外,来自下游行业的专家相继作了精彩报告,介绍了各领域用先进钢铁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技术,如压水堆核电站结构材料、民用飞机先进金属材料、单晶高温合金、大型集装箱船用高强度止裂钢、轻量化高安全性的汽车热冲压零件等,并对未来产品开发前景给予乐观展望。从这些报告中可以看出,下游用户对高性能先进钢铁材料有着迫切需求,而我国高端钢铁材料与世界先进水平尚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通过产学研用的协同机制来开发关键共性和核心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同时,还需通过制定标准来提高产品准入门槛,并为下游用户的应用提供技术规范。

  本次论坛为钢铁企业和下游用户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今后“钢铁工业科技与竞争战略论坛”将继续捕捉行业热点、搭建交流平台。世界金属导报作为行业媒体,将继续秉承服务、引领、助推的理念为钢铁行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刘小燕)

 

论坛论文集.rar

 

分享到: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燕山大学国家冷轧板带装备及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科技大学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金属学会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钢铁标准网     冶金信息网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属世界金属导报社所有,未经《世界金属导报》书面授权,请勿以任何方式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74号(邮编:100730)
京ICP备11022607号-15 Copyright ? 2004-2021 by www.worldmetals.com.cn.www.worldmetals.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