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您还没有登录哦! 免费注册|登录
您的位置:首页  > 编辑推荐新闻  > 正文
初心为舵 改革为桨 创新为帆深刻践行冶金建设国家队使命担当
信息来源:世界金属导报2022-09-13F01      时间:2022-09-13 00: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冶设备总院党委始终牢记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筑牢初心使命;坚持以深化改革为抓手,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坚持以“12345”发展战略为引擎,逐步构建起助力冶金行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的全新业务格局,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累累硕果,生动书写冶建国家队的使命担当。

一、初心为舵: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提升党建工作质量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打造冶金建设国家队的坚强保障。中冶设备总院党委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政治引领贯穿企业发展始终,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深刻践初心守使命、切实把“两个确立”转化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夯实思想之基。十年来,中冶设备总院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等专题教育,着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动广大党员干部传承和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到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上、优良作风的铸就上,转化到扎实推动公司各项事业向前发展的生动实践上,为开创公司各项事业新局面夯实基础。

构建党建工作新模式,激发党建之效。中冶设备总院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党建引领,落实责任担当,围绕企业党建工作重点难点问题,深化实践和理论探索,从党委、党支部、党员三个层面总体规划,增强党委领导力、组织力、向心力、战斗力、凝聚力,促进党建和生产经营工作合拍、合心、合力,着力创建一流员工队伍,逐步探索出一条“强五力促三合创一流”的党建工作模式,构建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新机制新常态,激发出党建工作新活力。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明晰行止之矩。中冶设备总院突出贯通协同,着力抓好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突出标本兼治,着力构建“三不”一体推进机制;突出化风成俗,着力推进新风正气不断充盈;突出职能定位,着力推动巡察高质量发展。通过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切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在企业上下营造起风清气正的廉洁文化环境,凝聚起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二、改革为桨:以深化改革为抓手,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进入了全新历史阶段。中冶设备总院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重要契机,锁定重点、聚焦难点、打通堵点,持续发力推动公司管理提质增效。为决战决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确保三年行动高质量收官,中冶设备总院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明确发展路径,形成了 “一个核心、两翼驱动、三商定位、四化发展、五条道路”发展战略(即“12345”发展战略),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深刻践行冶金报国使命鼓足动力。

厘清发展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冶设备总院紧密围绕“12345”发展战略,坚持科技创新核心地位不动摇,以冶金装备、游乐设施两大核心业务为驱动,以“绿色化、智能化、特色化、专业化”为导向,坚定不移将自身打造为全国知名、最值得信赖的技术服务商、设备供应商、工程承包商,坚定不移走好“政治引领、技术创新、深化改革、人才强企、员工圆梦”五条道路。

优化科研创新体系,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中冶设备总院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围绕产业战略需求,将强化科技创新核心地位作为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持续强化和优化科技创新体系顶层设计,自上而下、由表及里凝聚企业创新合力。一是优化顶层设计,夯实创新体系。制定了“公司级 分/子公司级”两级研发模式和“重大项目组 一般项目组”两类研发团队的两级研发组织架构,实现了由分散型创新向体系化创新的全面升级。二是明确科研试点,探索管理模式。聚焦有市场前景的领域开展前沿研究,聚焦行业细分领域开展深度研究,围绕高端装备和智能装备、智能制造和运维技术、节能环保和低碳绿色技术、游乐设备技术等技术领域,明确公司级重大科研项目,并逐步探索出科技研发项目监督管理有效机制。三是强化专利布局,提升专利保护能力。科技经营,结合公司重大科研项目和重要技术成果,对“高炉渣干法粒化技术”“高炉炉顶设备低矮化技术”等10余项核心技术进行知识产权布局,为技术创新撑起“保护罩”,有效推动公司技术创新及生产经营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激发经理层活力。中冶设备总院持续完善现代企业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以入选中国五矿第二批改革试点企业和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为契机,对组织架构和职能职责进行优化调整,保持机构设置与集团对接畅通;以“三清单一流程”

优化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以公司党委为核心,董事会、经理层、监事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提升公司管控能力和运营水平。深入研究国家及集团政策,全面推进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工作,推动实现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规范化退出,充分激发经理层成员的活力和创造力,为公司高质量发展积蓄动能。

全面推行市场化用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中冶设备总院通过科学确定人员编制、合理制定人员引进计划、创新人才管理模式、优化内部岗位设置等措施,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人才队伍的战斗力。全面推行市场化用工机制,大力引进冶金工程、机械、控制工程、电气、建筑、土木工程和材料工程等专业人才,使人力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进一步明确岗位的任职条件、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强化各岗位横向、纵向的双向发展通道,完善岗位管理,优化薪酬分配激励机制,有效提升外部竞争力和吸引力。

加大风险管控,体现管理职能价值。通过修订市场营销奖励制度、制定“总对总”营销对接计划、创新营销模式、严格执行三阶段评审、强化营销协同等措施,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源头防范风险。加强信息化制度建设,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深入推进信息系统集成,提高信息安全水平,助力公司生产经营发展。

三、创新为帆:锚定战略目标,展现冶金报国新作为

中冶设备总院作为国家冶金科研院所转制的创新型企业,充分发挥自身在冶金设备领域的科研优势,不断探寻将自身发展融入冶金报国使命的最佳答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冶设备总院紧扣新时代冶金建设的重要内涵,以一项项专利技术、一个个核心设备、一座座精品工程,助力冶金行业绿色化、智能化、特色化转型升级,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累累硕果深刻践行央企责任与担当、展现冶金报国的新作为。

推动冶金行业绿色化升级。中冶设备总院充分发挥科研优势,研发出高炉渣干法粒化技术、可调节式烧结烟气循环技术、焦炉炉头除尘关键技术、低温余热综合高效利用技术、煤气高效利用技术、烧结冷却机密封技术、烧结大烟道余热发电技术、白灰窑余热利用技术和低压饱和蒸汽烟气过热发电技术等一批能源综合利用核心技术,为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其中,高炉渣干法粒化技术可有效解决高炉渣显热利用这一冶金行业公认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目前,最大处理能力60t/h的高炉渣干法粒化与余热回收技术工业示范工程正在建设中。可调节式烧结烟气循环技术可有效降低烧结固体燃耗,循环烟气量达到20%-35%,突破国内外循环烟气只有20%的上限。该项技术被中国金属学会评价为国际先进水平,入选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19年钢铁工业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技术案例汇编,荣获“2021年日内瓦国际发明特别展”金奖、2021年中国节能协会节能减排科技进步二等奖。

构建冶金装备智能化布局。

中冶设备总院将信息技术和装备技术深度融合,着力推动冶金技术装备的智能化发展,形成了以智能化工业控制装备、智能化电能质量装备、工业大数据与工业安全防护、智能传感器与仪器仪表、工业机器人与3D工装装备提升和智能装备运维服务为核心的装备智能化业务布局,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力量。其中,打造的高炉风口智能维护装备,可有效替代操作工人完成高炉风口直吹管更换这项高危工作,安装误差不足0.5mm,领先业内同类产品。研发出国内首个针对西门子S7-1500系列平整轧制控制器的控制系统,由于系统编程精简和控制器性能强,整体控制周期不足2毫秒,领先行业通用TDC系统普遍5毫秒的控制周期。研发的Miipl at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平台可集成钢厂的各类信息,帮助企业提高信息化和运营服务的综合能力,解决数据“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塑造技术服务特色化优势。

中冶设备总院近年来在巩固传统炼铁炼钢市场优势的基础上,注重通过发挥自身科技创新实力,在研发、设计、设备供货及工程承包业务实践过程中,通过促进冶金装备迭代升级,探索培育特色化技术服务新优势,不断提升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其中,依托海城恒盛1350m3高炉总承包项目,对高炉的炉顶、粗煤气进行创新性设计,成功突破技术瓶颈,将高炉高度减少了近三分之一,成功控制在当地要求的63m航线红线之内,使之成为当时业内公认最矮1350m3级高炉。该项目凭借优异的性能和经济效益获得业主高度赞誉。充分巩固公司在铁水预处理方面的技术优势,逐步构建起涵盖单喷颗粒镁、复合喷吹和KR机械搅拌法各类技术工艺的服务矩阵,压实了企业在该领域的市场地位,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工程业绩已达100余项。

回顾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冶设备总院牢牢把握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将企业科研底蕴和发展特色有机结合,探索出自身改革发展的有效路径,为钢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新时代,新机遇,新使命,新征程,中冶设备总院将继续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把稳科技创新这个关键环节,切实推动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为促进钢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分享到: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中国金属学会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冶金信息网     钢铁标准网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属世界金属导报社所有,未经《世界金属导报》书面授权,请勿以任何方式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74号(邮编:100730)
京ICP备11022607号-15 Copyright @ 2004-2021 by www.worldmetals.com.cn www.worldmetals.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