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您还没有登录哦! 免费注册|登录
您的位置:首页  > 编辑推荐新闻  > 正文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信息来源:世界金属导报2022-03-29F01      时间:2022-03-29 00:00:00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包含九章27节,主要阐明我国能源发展方针、主要目标和任务举措,是“十四五”时期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

体系建设重点

据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推进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重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增强能源供应链安全性和稳定性。保障安全是能源发展的首要任务,“十四五”时期将从战略安全、运行安全、应急安全等多个维度,加强能源综合保障能力建设。到2025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亿吨标准煤以上,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用能需求。

二是推动能源生产消费方式绿色低碳变革。“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关键,重点就是做好增加清洁能源供应能力的“加法”和减少能源产业链碳排放的“减法”,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能源消费模式,到2025年,将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三是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科技创新是能源发展的重要动力,“十四五”时期将进一步发挥好科技创新引领和战略支撑作用,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推动能源系统效率大幅提高,全面提升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发展目标

《规划》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主要具体目标。

能源保障方面,提出到2025年,国内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 亿吨标准煤以上,原油年产量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年产量达到2300亿立方米以上,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约30亿千瓦。

能源低碳转型方面,提出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五年累计下降18%。到2025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左右,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达到30%左右。

能源系统效率方面,提出单位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3.5%。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就近高效开发利用规模进一步扩大,输配效率明显提升。电力协调运行能力不断加强,到2025 年,灵活调节电源占比达到24%左右,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3%-5%。

增强创新发展能力方面,提出“十四五”期间能源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新增关键技术突破领域达到50 个左右。

提升服务水平方面,提出人均年生活用电量达到1000 千瓦时左右,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城乡供能基础设施均衡发展等。

《规划》提出的上述有关具体指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与能源相关的目标指标保持一致。这些指标之间衔接匹配、互为支撑,共同构成“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导向。

任务举措

《规划》从消费侧、供应侧两个方面明确了任务举措,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在能源消费侧,《规划》着力从三个方面推动形成绿色低碳消费模式。一是完善能耗“双控”与碳排放控制制度,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推动“十四五”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二是实施重点行业领域节能降碳行动,着力提升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新型基础设施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能效水平,实施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对于工业领域,提出加强工业领域节能和能效提升,加快工业节能与绿色制造标准制修订,开展能效对标达标和能效“领跑者”行动,推进绿色制造;三是大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严格控制钢铁、化工、水泥等主要用煤行业煤炭消费。

在能源供给侧,一方面,考虑到非化石能源主要以电的形式利用,支撑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20%左右的目标,《规划》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左右,“十四五”期间提高5.8个百分点。《规划》对水、核、风、光等非化石能源发电作出统筹安排,提出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因地制宜开发水电、生物质发电,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明确了“十四五”重点发展区域及工程项目,力争2025年常规水电装机容量达到3.8亿千瓦左右,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7000万千瓦左右。另一方面,《规划》对非化石能源非电利用也安排了相应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包括核能综合利用、生物质燃料、地热能供热制冷等。

通过以上目标任务的实施,将有力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推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分享到: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中国金属学会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冶金信息网     钢铁标准网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属世界金属导报社所有,未经《世界金属导报》书面授权,请勿以任何方式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74号(邮编:100730)
京ICP备11022607号-15 Copyright @ 2004-2021 by www.worldmetals.com.cn www.worldmetals.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