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您还没有登录哦! 免费注册|登录
您的位置:首页  > 编辑推荐新闻  > 正文
中国富氢高炉冶炼的探索和实践
信息来源:世界金属导报2022-01-11B01      时间:2022-01-11 00:00:00

高炉喷吹天然气是综合鼓风的重要内容之一。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或地区,在消耗能量较多的黑色冶金企业中,在高炉上喷吹天然气,相比其他加热装置能获得较高的热效率,而且可节约价格昂贵的冶金焦炭。因此,天然气资源较丰富的苏联,近几十年在高炉上广泛实施喷吹天然气技术,并获得良好成效。1970年苏联每吨生铁喷吹天然气65.8m3,1975年增加到78.5m3,天然气喷吹量在这几年内有所增加。

从冶炼过程分析喷吹燃料存在热量补偿的问题,天然气的热补偿是最多的。如焦比为650kg/t铁,喷吹1m3/ t铁天然气补偿风温为4℃;喷吹1m3/t铁重油补偿风温为3.3℃;喷吹1m3/t铁焦炉煤气补偿风温为3℃。

在分析喷吹天然气冶炼过程的变化时,主要应考虑煤气成分及理论燃烧温度能否达到冶炼所需条件。以鞍钢高炉现有冶炼条件为例进行分析。

鞍钢高炉喷吹天然气

以鞍钢1627m3高炉冶炼条件作为计算基础,分析高炉喷吹天然气冶炼过程中的变化,主要考虑煤气成分及理论燃烧温度能否达到冶炼所需的条件。

由分析得出,在鞍钢高炉工作条件下理论燃烧温度接近1900℃,喷吹燃料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当然若有富氧和高风温条件相配合其效果将更佳。同时必须指出,后者对富化炉顶煤气、提高其利用效率更有意义。因此,在条件具备时,向高炉喷吹天然气比在其他加热炉(例如热风炉等)应用更好些。且喷吹天然气在富氧或不富氧两种条件下,其成本都有所增加,若考虑合理利用资源,实施该措施还是有利的。

所以在鞍钢运营条件下,喷吹天然气是可行的。如果与富氧鼓风结合起来效果更为显著。从能源利用分析,在高炉喷吹天然气比在其他加热装置更为合理。从高炉燃料成本分析似乎存在一定问题,然而若全面考虑冶金企业能量利用,可能减少或消除成本上的问题。

重钢高炉喷吹天然气

重钢生产实践表明,高炉喷吹天然气后其技术经济指标大为改善,能获得显著效益。

1)降低焦比

喷吹天然气的最大好处就在于能大幅度降低焦比。其主要原因是由天然气的碳代替了一部分焦炭的碳,铁的直接还原度降低,为高炉接受高风温、降低湿度和富载鼓风创造了条件,炉温可以控制在下限水平和渣量减少等。

焦比降低的数量取决于天然气的喷吹量和置换比。1966年重钢3号高炉喷吹天然气试验第三期的喷吹量为96m3/t,置换比达到1.41kg/m3,焦比降低了20%;1956年2-3月重钢4号高炉天然气喷吹量约为25m3/t,置换比约1.2kg/ m3,焦比降低了5%。

2)提高产量

高炉喷吹天然气后,在风量维持不变的条件下,由于有一部分鼓风去燃烧天然气,因而按焦炭计算的冶炼强度将降低。显然,只要冶炼强度降低的幅度小于焦比降低的幅度,高炉的利用系数将升高。生产实践表明,高炉喷吹天然气后其利用系数均有所提高。

重钢高炉喷吹天然气后,由于天然气置换比高,焦比降低幅度大,所以高炉利用系数升高的幅度大。3号高炉1966年喷吹试验的第三期,高炉利用系数提高了14.2%;4号高炉1986年喷吹试验的第一期利用系数提高了2.17%,第二期提高了7.12%(其中富氧利用系数提高4.5%)。

按照苏联的资料,采用天然气与富氧相结合综合鼓风的效果最佳。当鼓风中的氧含量为35%,天然气的喷吹量为130-150m3/t时,高炉生产率可提高25%-28%。

3)生铁质量改善

高炉喷吹天然气后,单位生铁炉料带入炉内的硫量减少,加之炉缸活跃,温度分布趋向均匀,炉渣和铁水的物理热充沛,炉况稳定顺行,生铁脱硫条件改善。所以生铁的硫含量降低而且稳定,同时生铁中硅含量也趋于稳定,故生铁的硅可以控制在下限水平。重钢的生产实践表明,高炉喷吹天然气后,可以冶炼低硅低硫炼钢生铁,生铁的质量得到改善。

4)生铁成本降低

高炉喷吹天然气后,生铁的成本取决于具体的冶炼条件及焦比、产量的变化情况,尤其与天然气和焦炭的价格有关。重钢3号高炉1966年喷吹天然气后生铁成本降低了。例如喷吹试验的第三期生铁成本降低了1.73%,即降低了2.08元/吨。1987年由于天然气价格较高(0.2元/m3),因此4号高炉喷吹天然气后生铁成本有所升高。但从综合效益看,喷吹天然气仍然是有利的,对有天然气供应而又缺焦的重钢来说其收益更大。(本文节选自张建良等编著的《氢冶金初探》)

分享到: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中国金属学会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冶金信息网     钢铁标准网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属世界金属导报社所有,未经《世界金属导报》书面授权,请勿以任何方式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74号(邮编:100730)
京ICP备11022607号-15 Copyright @ 2004-2021 by www.worldmetals.com.cn www.worldmetals.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