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您还没有登录哦! 免费注册|登录
您的位置:首页  > 编辑推荐新闻  > 正文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 成为大型工业企业及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第三方服务提供商
信息来源:世界金属导报2018-03-27F01      时间:2018-04-01 20:41:41

中冶节能环保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冶环保)是我国钢铁业绿色及可持续性发展方面的领军企业,致力于将自身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型工业企业及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并已取得显著成绩。近日,本报记者对中冶环保总经理李惊涛进行了专访,请他介绍了中冶环保的成长历程、自身优势以及对未来发展的部署。

记者:请李总介绍一下中冶环保60多年的发展历程。

李惊涛: 中冶环保的前身是成立于1957年的原冶金工业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工业卫生与管道研究所,现为中冶集团所属的,我国最早开展工业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工业污染源监测研究的大型科研院所——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建研院)的全资子公司。中冶环保沿承了中冶建研院在环境保护与工业节能领域的全部商誉和无形资产,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环境服务业试点单位。经过60余年的积淀,中冶环保已经发展成为节能环保领域集技术/ 装备研发、工程设计/EPC 总承包、环保设施投资运营(BOO)、合同能源管理(EMC)、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多种合作模式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可以自信地说,中冶环保是冶金行业环保领域的先行者,是冶金行业全产业链节能环保领域的国家队。

记者: 中冶环保作为冶金行业全产业链节能环保领域的领军企业,在我国冶金节能环保领域拥有哪些科技创新成果,取得了哪些令人瞩目的业绩?

李惊涛: 环境污染防治难点在工业,工业环境污染防治难点在钢铁,作为“钢铁工业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钢铁工业环境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的依托单位,中冶环保深耕钢铁工业环境污染防治技术数十年,累计承担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攻关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数十项,荣获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49项,可谓硕果累累。

中冶环保在固体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大气与噪声污染防治、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领域,拥有“低温烟气循环流化床同时脱硫脱硝除尘技术”、“熔融钢渣热闷处理及金属回收技术”等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外领先的工业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科技创新成果。这些创新成果覆盖了工业,尤其是钢铁工业的钢渣、大气、废水、热能回收利用等末端污染治理全流程,并实现了固体废弃物、废水的资源化利用,为钢铁企业解决了不少令人头疼的难题。今年初以来,公司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对于2018年度的产值,我们非常有信心会创历史新高。

这里我想重点介绍“低温烟气循环流化床同时脱硫脱硝除尘技术”。目前除活性炭吸附技术外,国内外尚无成熟的低温烟气脱硝技术得到应用。火电领域广泛应用的脱硝技术为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该技术中脱硝核心装置催化剂对温度要求高(350℃以上),对于钢铁行业烧结机及供暖用的链条锅炉,烟气温度通常低于150℃,若采用SCR技术,需将烟气温度加热至350℃以上,耗能巨大且运行成本高。

中冶环保研发的烟气循环流化床同时脱硫脱硝除尘技术以循环流化床原理为基础,利用催化剂将NO氧化为NO2,通过吸收剂的多次再循环利用,延长吸收剂与烟气的接触时间,以达到高效脱硫脱硝目的。这项技术实现了150℃及以下温度烟气的脱硝,在一个反应器中实现了SO2

上接封1版

NOx的同时脱除,而且脱硫脱硝效率高。在脱除SO2、NOx的同时,对SO3、氯化物和氟化物吸收率超过90%,系统中增加部分设备和吸收剂,还可以增加对二恶英等的脱除功能,满足更加严格的环保要求。脱硫脱硝副产物还可以作为矿渣粉等生产用添加剂和配制钢铁渣粉早强激发剂使用。

我们研发的此项技术在兖矿南屯电力3×220t/h锅炉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程以及山东兖州聚源热电58MW链条炉烟气脱硫脱硝项目上成功应用,脱硫效率远高于国内其他同类技术水准,得到业主的高度评价。应用此项技术的河北津西钢铁集团265m2烧结机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工程即将投产,“低温烟气循环流化床同时脱硫脱硝除尘技术”工业化应用将在钢铁行业得到进一步推广。

记者:在实践中,中冶环保是如何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模式创新进行完美组合的?

李惊涛:2009年以前,中冶环保借助在环保领域丰富的设计、EPC总承包等方面的工程经验和业绩,主要将单项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所承接的工程中,进行工业化应用;2009年,我们开始向环境保护投资运营等环境服务业拓展,进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模式创新,产业链得到延长;2014年,启动以“钢铁行业低压饱和蒸汽余热利用”为依托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同年承接了宝钢湛江钢铁环保BOO项目,开始探索为大型联合钢铁企业提供工业环境综合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定制化服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模式的创新得到进一步发展;截至2016年,中冶环保拥有环境工程设计、建筑行业建筑工程、市政行业设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多项甲级资质,千余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各类环保工程,累计合同额百余亿元,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工程设计奖17项、优质工程22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模式创新的组合和不断发展,已使中冶环保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自2016年起,中冶环保在保持钢铁领域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开拓非钢领域环保业务,将自主创新成果应用于黑臭水体、河道治理及土壤治理等领域,依靠成果创新和模式创新发掘新的增长点。随着数个PPP项目落地,合同额再次实现飞跃。

这里我想介绍一下宝钢湛江钢铁环保BOO项目。宝钢湛江钢铁环保BOO项目,是中冶环保在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环境综合治理第三方服务的典范工程。这项工程主要内容为建设与湛江钢铁850万吨年产能相配套的钢渣处理及非工艺除尘设施,建成后为湛江钢铁提供上述环保设施的运营管理服务。中冶环保在工业环保领域与大型联合工业企业这次成功的合作,是为大型联合钢铁企业提供工业环境综合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定制化服务,以及应用环保设施投资运营发展模式的一次成功尝试,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远超预期,强有力地推动了合作企业主业和中冶环保的发展与竞争力的提升,实现了“双赢”。项目中,中冶环保承担了湛江钢铁的非工艺除尘及钢渣处理工程的投资、设计、建设、设备供货和运营的全产业链工作,包括钢渣处理和非工艺除尘两个子项,钢渣处理子项使用热闷处理和滚筒处理两种工艺,非工艺除尘子项包括原料、烧结、炼焦、炼铁、炼钢除尘五个单元,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以全新的BOO模式应用到宝钢湛江项目,充分体现了“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业主监督、企业运作”的建、管、护一体化要求,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得到宝钢集团的支持和认可。

同时,海南海口老城区工业园智慧环保体系项目,是中冶环保根据之前作为牵头单位承建的海南省澄迈县城镇水环境综合整治(大塘河、海仔河)PPP项目(其也是中冶环保在实施钢铁、市政双引擎驱动战略转型后落地的第一个市政PPP项目)所取得的经验,积极促成落地的项目,另外还有,区域能源环保现状调查评估及钢铁循环水节水技术——全流程控制专家管理系统,充分融合了科技和发展模式的双创新,之前已成功在部分钢铁企业取得成效,得到诸多钢铁企业等业主方的高度认可。

记者:党的十九大后,为达到新时代的要求,中冶环保明确以成为政府和企业信得过、可依赖的大型工业企业及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为未来5-10年的发展方向,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冶环保是如何布局的?

李惊涛: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立足我国环境服务业新要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本方略,是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环保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等有关环境污染防治的新观念,为政府和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业迈向绿色发展新时代、革新环保产业运行模式提供了明确思路。

面对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家能够真正实现面向地方政府和大型联合企业的全产业链大型工业企业及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第三方服务机构的现实,中冶环保将勇于接受挑战,一方面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引进优秀科研人才,研发出更多、更有效、更实用的科技创新成果;另一方面,将进一步推广区域能源环保现状调查评估与BOO模式相结合的模式,为大型工业企业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可靠的治理方案。同时,面向市政领域,加强区域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能力,在中冶环保目前已具备基本能力的情况下,逐步成长为政府和企业信得过、可依赖的大型工业企业及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第三方服务机构。

“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中冶环保将在集团和总院的领导和支持下,继续巩固发展已拥有的环境污染防治与治理成熟技术,积极研发钢铁领域及非钢领域环保实用技术,立足新时代,满足新要求,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持续坚持传承技术/模式双创新的优良传统,将自主知识产权科技优势和模式优势不断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打造政府和企业信得过、可依赖的大型工业企业及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第三方服务机构为己任,牢记央企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黄翔 张京萍)

分享到: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燕山大学国家冷轧板带装备及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科技大学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金属学会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钢铁标准网     冶金信息网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属世界金属导报社所有,未经《世界金属导报》书面授权,请勿以任何方式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74号(邮编:100730)
京ICP备11022607号-15 Copyright ? 2004-2021 by www.worldmetals.com.cn.www.worldmetals.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