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冶金技术  > 轧钢技术
首钢迁钢2160热轧超快冷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信息来源:世界金属导报      时间:2015-12-21 18:19:03


浏览

快速冷却是热轧控轧控冷技术(TMCP)新的发展方向, 为轧制工艺优化和产品合金减量化提供了新的手段。迁钢2160热连轧将轧后冷却的前4组层流集管替换为3组超快冷集管,新增吸水井满足8000m3/h超快冷用水需求,应用高密喷嘴和缝隙喷嘴实现高速均匀冷却,采用新旧控制系统并行、高低压模式自动切换方式实现温度控制精度的稳定,设备上线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并科学安排工程实施节点,在调试过程采用先低压后高压的步骤,保障生产平稳过渡后逐步将超快冷工艺用于生产实践。本文最后以25.4mm X70管线钢这一典型品种规格为例介绍了迁钢2160热轧超快冷技术在产品提质降本中的实践应用。

   1 技术背景

   1.1 2160热轧生产线

   迁钢2160热轧为常规半连续式热连轧,主要设备如图1所示,包括4座步进式加热炉、粗除鳞箱(RSB)、定宽压力机(SSP)、二辊可逆式粗轧机(R1)、带立辊的四辊可逆粗轧机(E2/R2)、热卷箱(CB)、曲柄连杆式飞剪(CS)、精除鳞箱(FSB)、6机架精轧机组(FM)、层流冷却装置(LC)、3台地下卷取机(DC)。

   2160热轧设计年产能400万吨,于2006年12月投产,主要产品包括汽车板和家电板冷轧基料、管线钢、耐候钢、汽车结构钢等。

   1.2 超快冷技术

   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工艺(TMCP)在热轧生产中应用普遍,可在减少合金添加、避免后续热处理条件下获得高性能钢材。近年来TMCP对轧后冷却能力和冷却路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密冷却和超快冷技术(Ul tra-Fast Cool ing,UFC)得到实践应用。

   加密冷却可视作常规层流冷却的拓展,而超快冷在喷嘴形式、水压、设备布局、控制方式等方面均与层流冷却截然不同,其关键特征是带有一定压力的冷却水从射流喷嘴倾斜射出,高速射流沿钢板表面流动,可清除高温钢板表面蒸汽膜,取得更高的换热效率。

   1.3 技术开发难点

   2160热轧超快冷技术开发面临的主要困难包括:

   1)此前国内外热连轧超快冷的实践应用较少,基本为技术原型,可借鉴经验少,快速冷却条件下带钢板形、温度控制精度等均存在疑问。

   2)现有轧线超快冷技术的开发需要对供水、机械、控制系统等进行改造,系统协调难度比完全新建更大。

   3)超快冷改造必须在轧线年修期间完成,不能干扰现有产品的工艺制度,确保生产稳顺过渡,技术可靠性要求高。

   为克服上述困难,2160热轧超快冷在方案设计、工程实施、生产实践过程中均采用了针对性措施。

   2 方案设计

   2.1 轧后冷却总体方案

   在梳理2160热轧产品的厚度规格、轧制速度、冷却工艺目标后,预估超快冷设备最大冷却水量需求为8000m3/h左右,综合考虑供水系统能力,总体方案确定为拆除原层流冷却前4组集管,安装3组超快冷集管,如图2所示。

   2.2 供水系统设计

   2.2.1 水量保障

   2160热轧原层流冷却供水系统实际最大能力为9000m3/h,而超快冷的极限应用要求总用水量为14000m3/h(超快冷8000m3/h 层流冷却6000m3/h)。如果扩容位于轧线操作侧的层流吸水井,则必须改造原供水管路,投资较大,为此轧线在传动侧新建了超快冷吸水井,将层流高位水箱溢流水直接作为超快冷吸水井的补水,同时超快冷压力调节溢流水排入超快冷吸水井,实现循环水再利用,使水平衡更加优化,总体设计方案如图3所示。

   2.2.2 压力控制

   2160热轧超快冷系统设计了两种压力模式,其中低压用于“模拟”层流冷却,以实现原工艺的平稳过渡,高压用于实现快速冷却功能。

   超快冷新增泵站配置3台水泵(2用1备),水泵采取液力偶合器调速,分级调节供水量和压力,并利用超快冷旁通管路阀门进行压力精确调整。泵站控制系统具备以下功能:

   1)模式和主备切换功能。高压模式下,两台泵根据工艺要求分四个档位运行,设定流量和压力由超快冷PLC 发送;低压模式下,单台泵运行;当工作泵有报警或故障时,可以按需要切换到备用泵。

   2)液力耦合器控制功能。在接收到控冷模型设定的流量和压力后,耦合器根据不同压力下的开度-流量曲线确定初始开度。由于耦合器控制速度较慢,为了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精细压力由超快冷旁通阀控制。

   3)阀控制功能,包括进口阀、出口阀和事故补水阀等。

   4)憋泵保护功能。当出口总管压力值高于1.05MPa时,或吸水井液位高于8.25m时,发送给超快冷PLC打开溢流阀信号。

   2.3 冷却集管设计

   2.3.1 总体框架

   如图4所示,2160热轧超快冷全长13.68m,由3组集管组成,每组包含上下共10对集管。

   2.3.2 喷嘴选型

   超快冷集管包含缝隙喷嘴和高密喷嘴两种喷嘴(图5),

   其中高密喷嘴是大型整体超宽高性能射流喷嘴,缝隙喷嘴是整体狭缝式高性能射流喷嘴,也是超快冷核心喷嘴,其具有最大的单位冷却强度。

   2.4 冷却控制系统设计

   2.4.1 设计思路

   冷却控制系统在保留轧线原控制系统(SIEMENS)的基础上,新增超快冷控制系统(RAL),实现以下3个工作模式,如表1所示。

   在UFC低压方式下,超快冷设备集管“模拟”层流冷却集管使用,因此,模式0只需对原控制系统做小幅改动就可保持控制和生产稳定,随后再逐步开展模式1和模式2的调试。

   2.4.2 整体架构

   冷却控制系统总体框架如图6所示。超快冷二级(UFC-L2)经由原控制系统二级与超快冷一级(S7-400)及原层冷一级(TDC)通讯,为此在原控制系统中新增了多个通讯模块,采用这种架构便利了多模式的实现。

   2.4.3 一级自动化

   超快冷一级自动化由一套西门子S7-400PLC,6套ET200远程站,4个PDA DP从站组成,主要实现超快冷集管抬起落下、超快冷喷嘴流量控制、恒压供水控制、带钢头尾跟踪、报警等功能。

   2.4.4 二级自动化

   超快冷二级控制目标除卷取温度外还增加了超快冷出口温度,控制基本思想是将带钢按照一定长度分成若干样板段,由单个样本段的冷却路径确定集管开闭及流量组态,主要功能模块包括预设定、动态修正、反馈计算、自学习计算。

   2.5 工程实施

   2160超快冷项目于2012年3月确定实施,同年11月轧线中修期间上线运行。

   2.5.1 前期准备工作

   轧线中修前完成的重点工作包括泵站系统试车、一级自动化测试、二级自动化低压热试、前4组层冷集管冷却能力校验、超快冷上线生产计划安排、人员培训工作等等。在轧线中修期间,项目严格控制施工节点,按期完成了供水管路的改造和超快冷集管的安装。

   2.5.2 低压模式调试

   轧线中修恢复后进行超快冷低压调试,目标是实现在冷却设备变更情况下生产的平稳过渡,主要思路如图7所示。

   在低压模式调试过程中,设备和控制系统均进行了大量的细节优化,历时一个月左右,期间完成了几乎所有典型品种的生产性能跟踪,确认与中修前相当;轧线卷取温度控制全长命中率保持在95%(±20℃)以上,与中修前相当,标志着低压模式调试成功完成。

   2.5.3 高压模式调试

   轧线在低压模式顺行后,以普碳钢Q345B和高级别管线钢为对象,逐步进行高压模式调试,继续暴露并解决控制模型细节问题,主要包括:

   1)速度制度匹配问题。超快冷模型速度计算机制与精轧西门子速度机制存在偏差,影响卷取温度控制精度。该问题通过调整西门子系统精轧速度控制机制解决。

   2)厚规格返红问题。厚规格带钢经快速冷却后,表面与芯部有较大温差,返红现象明显,层冷集管冷却能力模型偏差较大。该问题通过在模型中引入带钢返红补偿项解决。

   3)超快冷自学习问题。原超快冷模型未针对头部和本体分立自学习系数,无法调节全长温度趋势,增加多点学习后解决。

   4)其他问题包括厚规格抛钢后的速度跟踪取值偏差问题、厚规格抛钢后设定值短时消失问题、多次预计算时序冲突问题、卷取机号传送异常问题、西门子加速度值发送算法问题等等。

   高压调试结果显示,超快冷设备实现了高于层流冷却两倍以上的冷速,温度精度控制稳定,板形良好,为生产应用奠定了基础。

   3 生产实践

   2160热轧超快冷工艺已应用于高级别管线钢的批量生产,下面以25.4mm X70的生产实践为例做具体介绍。

   25.4mm是当前热连轧管线钢卷板的厚度极限,由于

   3)2160热轧超快冷工艺的开发涉及工厂设计、供水、传动、液压、机械、一级自动化、二级模型、轧制工艺、材料学等多专业的协同配合,带动了轧线各专业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轧线工艺技术的进步。(江潇 王学强 牛涛 吴新朗 董立杰 王淑志)

  

相关新闻

    本文暂无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会员服务    |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属世界金属导报社所有,未经《世界金属导报》书面授权,请勿以任何方式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1997-2011 世界金属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74号,100730
京ICP备1102260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