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力发电机组
中国的风力发电机组制造业主要服务于庞大且不断增长的国内市场。在过去五年中,风电装机容量呈指数级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30%,到2023年底装机容量已超440GW。全部由国内制造商供应的风力发电机组在中国的总销售达到近80GW,比上年增加约20GW。
中国主要的风力发电机组制造商在新的生产能力建设上投入巨大。2023年,集成了发电机、变流器、控制电子设备等诸多核心部件的机舱出口约占中国机舱产量的12%,叶片出口占中国产量的6%。在整个供应链的某些领域,中国制造商仍然对国外的专业技术和材料依赖较大。例如,设计软件、测试平台和风力资源测量技术,尚未完全利用国内相关能力。此外,主要出于质量方面的考虑,大型风力发电机组轴承、变流器和叶片制造用碳纤维等关键部件部分采购自国外。
不同于中国,世界其他地区涡轮机价格因原材料或其他投入品价格上涨而上涨,导致中国风力发电机组在国外销售的价格比欧洲和美国企业生产的价格低30%左右,因此对世界其他地区的风力发电项目开发商越来越有吸引力,而这些地区过去通常青睐西方企业的设备。随着金风科技公司和远景科技集团公司等中国风电设备制造商开始为海外风力发电场提供风力发电机组件,采用中国技术的风电发电场项目融资困难的现状也在改变。
与此同时,为了更靠近海湾外市场,节约大型部件的运输成本,一些中国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商也将生产转移到中国境外。例如,森维安公司(Senvion)于2023年开始在印度生产叶片,明阳风电集团(MingYangSmart Energy)已承诺在韩国建设机舱和叶片制造设施,叶片制造商上海艾郎风电科技公司(Aelon)正在摩洛哥建造工厂。
未来十年左右,中国的机舱和叶片出口将会大幅增长。根据近期产能提升计划和国内外的需求预测,在STEPS场景中,到2030年,中国风电机舱出口将增加两倍以上,占中国总产量的近35%。中国风电设备出口市场较为多元化,欧洲和其他亚太国家占较大份额。在APS场景中,到2030年的出口增幅更大,达到7倍,占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对亚太国家的出口增幅尤其明显。然而在2030年之后,在这两种场景中,出口量随着其他地区需求因海外制造产能增长而减少,均回落约35%。
二、热泵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用热泵制造商和出口商,其产能约占全球产能的40%,出口量约占全球总出口量的一半。2023年,中国热泵产量的约25%用于出口。大约三分之二出口到欧盟,其余主要出口到北美和其他亚太国家。大部分中国热泵是可逆的空气-空气机组,不过出口到欧洲的也包括空气-水机组。
未来几年,中国有望继续成为颇具吸引力的热泵制造地,为中期扩大出口奠定基础。近年来,中国制造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自2010年以来,中国专利数量增加了一倍多,在2019-2020年占全球热泵专利总数的21%。这有助于满足主要海外市场更严格的能效标准。中国热泵技术发明者也越来越多地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以及欧盟和美国的专利局寻求知识产权保护,显示出对扩大出口的兴趣。
到2030年,在STEPS场景和APS场景中,中国都是全球主要热泵出口国,全球市场份额将攀升至约75%,到2035年则达到80%。这得益于中国在热泵制造方面持续强大的竞争优势。中国以外主要消费地区的热泵产量增长强劲,但不足以满足全球不断增长的需求。到2035年,由于全球范围内热泵产能部署加快,中国在APS场景的净出口将比STEPS场景高出约50%。在这两种场景中,欧盟仍然是中国热泵的主要出口市场,对亚太地区出口有明显增长。
三、电解槽
中国是全球电解槽制造的领跑者,到2023年底,其产能约为15GW,占全球总量的60%。中国的大部分电解槽产能是碱性电解槽。根据已宣布的项目,到2030年,中国电解槽总产能可能达到50GW,其中55%已经投入运营或已经达到最终投资决策阶段,这一份额几乎是世界其他地区总额的三倍。
这种扩张是由中国不断增长的电解氢项目推动的。与2022年的0.2GW和2020年的0.02GW相比,到2024年底,中国电解槽装机容量可能达到3.6GW。中国正在建设的氢气工厂的规模通常在数百兆瓦级别,大于其他国家的多数工厂。
中国电解槽市场的增长正在吸引不同制造领域的企业进入这一市场,如太阳能光伏企业天合光能公司(Trina)和阳光电源公司(Sungrow),目前已是中国颇具规模的电解槽制造商。如今,中国大约三分之一的电解槽生产能力来自活跃在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企业。此外,中国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获得了电解槽的专利,表明它也看到了该市场的发展潜力。
未来十年,中国的电解设备制造业有望继续扩张,尽管增速低于世界其他地区。在强劲的国内需求的推动下,中国工厂的年产出增长了两倍多,到2035年在STEPS场景将达到近6GW,在APS场景将超过40GW。在两种场景中,中国在全球电解槽产量中的份额从2023年的70%下降到2030年的60%左右,在APS场景中进一步下降到2035年的50%左右。这一转变反映了以美国和欧盟为主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产量的增加。
预计中国将在未来十年成为全球电解槽市场的主要供应商。在STEPS场景中,到2035年,中国出口量占全球出口的95%以上,其中大部分出口到中南美洲、中东和其他亚洲国家。三家中国电解槽制造商最近从阿曼、泰国和乌兹别克斯坦的项目中获得了总计65GW的订单。在APS场景中,出口需求在2030年要高得多,然而到2035年,出口占产量的份额将大幅下降,降到40%左右,这是因为其他地区增加生产以服务于国内市场,并且在2030年后减少对进口的依赖。
由于较低的资本成本、中国现有的巨大制造能力和规模经济,以及较低的劳动力和能源成本,在这两种场景中中国电解槽成本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预计2030年中国的平均生产成本分别比美国和欧盟低25%和40%。考虑到关税和非关税措施,中国电解槽的加权平均进口价格比许多国家的国产电解槽低5%-40%左右。
四、材料
自本世纪初以来,中国生产钢铁、水泥、铝和化工等材料的能源密集型产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国内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热潮推动的,但钢铁和铝仍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投入领域。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多地从“新质生产力”中获得增长,预计中国经济增长将部分转向能源密集型产业,同时更加关注更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包括太阳能光伏、锂离子电池和电动汽车。
钢材
中国目前是钢材的净出口国,不过出口量相对于国内产量来说较小。2023年中国钢材出口量超过9400万吨,而粗钢总产量稍高于10亿吨。然而就废钢进口而言,中国的废钢进口量并不高。
中国的粗钢产量在2020年达到峰值,随着中国建筑热潮的结束,未来十年左右,产量将呈缓慢下降趋势。且由于更高的钢铁材料利用效率,包括通过轻量化、延长使用寿命和增加钢铁产品的重复使用,中国粗钢产量在APS场景的下降速度略快于STEPS场景。在两种场景中,到2030年,中国钢材净出口都略有下降,并在总产量中仍占一定比例。
预计未来几年,中国钢铁行业将退出数千万吨高炉产能,主要是为了应对需求下降,以及来自国内建筑、基础设施和车辆报废等废钢供应的快速增加。钢材进入国内市场使用和作为废钢重新回收之间的时间间隔平均约为30-40年,这与高炉的典型寿命吻合。预计中国在向废钢冶炼转型过程中基本能实现自给自足,在STEPS场景中,中国废钢在炼钢投入总金属料中的份额将从2023年的23%左右上升到2035年的40%左右,而在APS场景中也将达到类似的水平。相应地,这两种场景中铁产量都急剧下降,在2023-35年期间,STEPS场景中铁产量下降约23%,APS场景中下降约26%。
在2060年达到净零碳排放的国家目标推动下,中国净零碳排放技术的应用,特别是氢基直接还原铁生产技术,在APS场景中从2030年起开始做出重大贡献。在这两种场景中,转向基于废钢的生产方式以及粗钢产量下降都会降低中国钢铁产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国钢铁生产方式的转变利用了其丰富且成本相对较低的可再生电力潜力。
铝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铝生产国和消费国,占全球初级铝产量(氧化铝)的60%,占全球铝产量(包括废铝生产)的50%,全球需求的49%。
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铝半成品和成品出口国。中国的氧化铝生产通常与燃煤发电厂协同。这些氧化铝工厂通常有自备电厂,提供低成本但高排放的电力。据估计,到2023年,中国用于铝冶炼厂的电力约有70%来自燃煤电厂,相比之下,北美和欧洲分别只有3%和1%。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实施更严格的监管,这导致老旧、低效的铝厂被关闭,利用水力发电的铝厂比例大幅上升。
与钢铁行业一样,中国铝行业前景受中国制造业和建筑业需求主导。随着建筑热潮降温,对铝产品的需求已经在放缓,但运输、消费品、电气设备制造等制造业(多为出口导向高附加值行业)需求强劲,两种情景下产出均相对稳固。在APS场景中的铝产量增长略快,到2035年,中国将成为铝的少量净进口国。这是由于中国对太阳能光伏电池、电动汽车和长距离输电线的需求更强,这些应用需要使用大量的铝。2030年APS情景中光伏组件产量达565GW峰值时,中国的太阳能光伏组件制造需要超过400万吨的铝,占中国总产量的6%以上。
在APS场景中的铝生产比STEP场景中的生产更清洁,这是为了满足国内碳中和目标的需要(氧化铝和铝生产约占中国电力消耗的8%,占中国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以及外部市场中国铝产品进口商减少相关碳排放的压力。除了转向用废铝进行铝生产以外,减少电力消耗和碳排放主要是通过部署配备可再生电力和惰性阳极(相对于使用时会氧化成二氧化碳的碳基阳极)的熔炉,以及在生产氧化铝的拜耳法中使用低排放燃料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