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您还没有登录哦! 免费注册|登录
您的位置:首页  > 推荐  > 正文
多场景下中国清洁能源技术前景展望(一)
信息来源:世界金属导报2025-04-22A12      时间:2025-04-22 00:00:00


一、制造业和贸易的重要性

作为世界制造业强国,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220多种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自2010年以来,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采矿业在内的工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40%,目前仍占GDP总量的近40%。2023年,化工、金属、电子、机械和汽车五个行业贡献了中国制造业逾一半的增加值。

中国工业的大幅跃升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的:在2010-2023年间,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长了一倍多,同期其在全球工业增加值中的份额从15%升至24%。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人口增长的放缓,中国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有国际机构预测,2024-2035年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平均每年增长2.5%,但与过去相比,增速明显放缓;2010-2023年间,平均增长率约为6%,而2000-2010年间超过10%。随着中国制造业转向附加值更高的行业,包括“新三大”清洁技术产业(电动汽车、电池和太阳能光伏)、其他电子产品、机械和运输设备,由钢铁、水泥和其他制造业支撑的中国建筑热潮继续趋于平稳。因此,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中的份额已经趋于平稳,到2035年将保持在24%左右,而处于工业化早期阶段的其他国家,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其他东南亚国家,将在制造业产出增长中占据更大份额。

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清洁能源技术产业的前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相关政策,这些政策旨在推动清洁能源技术的应用以及国内制造能力的发展。总体而言,那些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家已经在采取行动,通过刺激国内投资来减少对中国和其他外国供应商的依赖,目的是加强能源安全和刺激本国的经济活动。

国外机构在对世界能源需求和结构进行研究时,设定了不同的场景,分别是 “既定政策情景(STEPS,即基于各国最新政策目标进行的展望)”和 “已宣布承诺情景(APS,即假设各国政府制定的国家能源和气候目标都能按时全部实现来进行的展望)” 。在前者中,中国的出口持续发挥关键作用,满足世界其他地区的需求。由于生产成本低、规模经济效益显著以及供应链整合程度高,中国的出口得以维持。APS场景描绘的情况则更为复杂,全球需求的更快增长促使中国多项技术的出口增加,但对于其他技术而言,各国发展自身制造能力以减少对中国出口依赖的政策影响更为突出。

二、电动汽车和汽车电池

受国内市场推动,近年来中国的电动汽车行业蓬勃发展。2023年,约有12%的中国电动汽车产量用于出口,主要销往欧洲(约60万辆)及其他亚洲国家(约20万辆)。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销量占全球新车市场的18%,2024年上半年,电动汽车全球销量继续增长,中国市场竞争尤为激烈。不过,这也导致了降价策略的升级和利润空间收窄。

预计这种竞争将导致中国汽车行业出现一定程度的整合,150多家汽车制造商中的部分可能会倒闭或被竞争对手收购。预计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短期内仍将以国内市场为重点,但也在寻求扩大出口,以提高新建工厂的产能利用率,增加现金流。受益于高度整合的电动汽车供应链,汽车零部件可以很容易地运往其他地区的工厂,其中包括在中国生产的廉价电池,因而中国汽车企业还投资其他国家的电动汽车制造业。以泰国为例,2023年泰国电动汽车销量达到新车销量的10%,其中85%的电动汽车由中国制造商生产。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可能会越来越多地在包括欧洲在内的海外市场与电动汽车及内燃机汽车制造商展开更激烈竞争,这将使电动汽车更具价格优势。

中国电动汽车和用于制造电动汽车的电池的出口前景主要取决于进口国的政策。在STEPS场景和AFS场景中,中国专注于出口电动汽车,主要因其在供应链中处于更高端位置,且受益于过去15年在中国发展起来的高度一体化且极具竞争力的工业电池生态系统,所有电池均在国内生产并运往海外。

从绝对数量以及占国内总产量的比例来看,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增长迅速,主要是受世界其他地区需求增长和中国汽车制造商强大的竞争力推动。在上述两种情景(STEPS和APS)中,到2030年电动汽车出口量将达到490万辆(占总产量的20%以上),到2035年将达到900万辆(占比超过25%)。其中约一半电动汽车出口到欧盟地区,其余大部分出口到英国和亚太地区。在APS场景中出口增长速度略慢,因为世界其他地区的政策推动,导致国内电动汽车制造业产能增长速度快于需求,从而降低进口需求。在这两种场景中,2035年中国电动汽车出口总量都将比2023年增加约10倍。此外,两种场景中的电动汽车出口的目的地相似,但在APS情景下对欧盟的出口将大幅减少。

汽车电池的情况有所不同。由于世界各地对汽车电池生产的投资和中国电动汽车出口的增长,2023年至2030年期间中国汽车电池出口在STEPS场景下增长了两倍多,在APS场景下增长了四倍。鉴于中国电池需求增长速度快于出口需求,因此中国汽车电池出口份额将从2023年的约20%稳步下降至2035年STEPS场景下的约15%和APS场景下的18%。在APS情景下,由于没有强大电池产业的地区需求更高,出口比例高于STEPS情景。

在2030年之前,国内需求和出口不足以吸收中国电池制造产能的所有计划增长(包括所有初步项目)。如果这些工厂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从现在的30%多提高到85%,那么到2030年,它们已经可以满足国内90%的电池需求。考虑到已宣布的产能扩张,2030年的总产能将能够满足APS场景的全球电池需求,但在这种场景下,40%的需求由其他国家提供,这要归功于它们在工业和贸易政策支持下对电池制造产能的投资。

三、太阳能光伏

中国在太阳能光伏制造方面的领先优势超过了本文讨论的所有其他清洁能源技术。从光伏级多晶硅生产(产能大多集中在中国内陆省份 )到组件制造(主要集中在沿海省份),根据国际能源署研究数据,全球至少80%的太阳能光伏供应链的制造能力位于中国。在多晶硅生产方面,中国已经占据全球产量的92%,而2018年时达到三分之二,这得益于近几年对新工厂的大规模投资,多家产能高达12万吨的大型项目投产,其他合计产能为25万吨的项目正在建设中。

中国大部分太阳能光伏产品用于满足国内需求。2023年,中国新增太阳能光伏的装机容量达到260GW,占全球总量的60%以上,并将中国的太阳能光伏总装机容量提高了近三分之二。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是高度垂直整合的,因此目前中国大多数太阳能光伏产品是以组件形式出口,例如硅片和光伏电池等中间产品。2023年,中国太阳能光伏组件出口总量中大约55%出口到欧盟成员国,四分之一出口到巴西、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其余出口至日本、中东和非洲。总体而言,中国太阳能光伏组件出口占中国产量的40%左右。

近来,中国太阳能光伏组件制造业产能迅猛扩张,远超国内需求体量。制造商为谋发展纷纷拓展海外市场,致使国内企业间竞争白热化。这一态势引发国际市场价格下行,大量光伏组件积压于出口市场,形成库存高企的局面。

与电动汽车一样,中国太阳能光伏出口的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世界其他地区推动太阳能光伏新产能的部署,以及建设新制造能力的政策。鉴于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高度竞争性,贸易政策、新增关税和非关税措施将尤为重要。

到2035年,中国仍然是STEPS场景和APS场景中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组件生产国,尽管中国的出口水平随着东南亚、印度和美国等其他地区组件产量的增加而变化。2023年中国的产量和出口量超过了全球光伏装机的需求,且部分被库存吸纳,但从长远来看,全球太阳能光伏组件产量将倾向于跟随需求变化。在STEPS场景中,2023-2030年间中国太阳能光伏组件出口将下降60%左右,因为目前正在建设或处于规划阶段的大量新产能将在全球一些主要进口市场投产,特别是美国和印度。相比之下,尽管中国出口市场的需求超过了制造产能的扩张,但中国在APS场景中的太阳能光伏组件出口同期下降不到四分之一。在2023-2030年间,中国以外的全球太阳能光伏组件需求增加超过250GW,其中中国供应的太阳能光伏组件数量在增量中约有65GW。中国对欧盟出口的下降部分被对其他地区的出口,尤其是中东和非洲的出口增加所抵消。

2030年后,在这两种场景中,中国太阳能光伏组件出口的差异将缩小。到2035年,随着世界其他地区的太阳能光伏组件产能赶上需求,这一差异将降至40GW至70GW左右,由此迫使中国制造商将重点放在满足国内需求上,随着更严格的政策在全国加速落地,国内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强劲增长并保持高位。中国对全球市场的出口都将有所下降,但对欧盟出口的下降幅度较小,欧盟在STEPS场景中占2035年中国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二左右,在APS场景中仅占三分之一左右。

中国太阳能光伏组件制造商已经开始通过投资海外来应对进口国贸易政策收紧的前景。如果海外的生产能力扩张继续集中在组件和光伏电池上,将需要增加相关上游部件(即用于制造电池的硅片、组件)的出口,同时要准备应对任何明确阻止这些上游组件间接进口的政策。

未来几年,中国的太阳能光伏组件生产能力可能会保持在远高于全球需求的水平。2023年中国的制造能力已经能够比STEPS场景中中国2030年的产量高出约60%。已宣布(包括已确定的和初步开发的)项目将使现有产能增加三分之一以上,产量增加约500GW,前提是到2030年产能利用率仍保持在近40%,除非现有的旧生产线提前退役。

随着全球清洁能源转型加速,中国制造商有望提升产能利用率。在 APS 情景下,由于中国及世界其他地区强化气候政策,中国太阳能光伏组件产量超 550GW,现有及已宣布产能的利用率达 45%。若不受其他国家贸易和产业政策阻碍,中国产能利用率有望提至 65%。在净零排放情景下,气候目标提高将催生更多需求,或使产能利用率再升10 个百分点。



分享到: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中国金属学会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冶金信息网     钢铁标准网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属世界金属导报社所有,未经《世界金属导报》书面授权,请勿以任何方式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74号(邮编:100730)
京ICP备11022607号-15 Copyright @ 2004-2021 by www.worldmetals.com.cn www.worldmetals.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