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咱们守着1780热轧卷板产线这个‘大家伙’,就得把这句话刻在心里、干到实处!”11月3日的支部党员大会上,承德钒钛维护检修中心系统运维作业区党支部书记宋志斌将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材料摊在桌上,红色批注密密麻麻。窗外,加热炉的烈焰映红了车间上空,也映照着他眼里的光——就在三天前,由他牵头研发的“三重备用切换机制”成功将三级照核系统故障处理时间从30分钟压缩至5分钟内,这场历时一个月的“科技突围战”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时间拉回9月份,1780板坯加热炉的一次突发故障让宋志斌至今记忆犹新。当时三级照核系统突然宕机,钢坯堵在辊道上无法入炉,高温炉体只能空烧等待。“操作权限绑死在特定IP上,备用程序环境不兼容,30分钟里整个产线像被按下了暂停键。”宋志斌攥着抢修记录,指节泛白。作为支部书记,他在支部会上拍了胸脯:“全会说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咱们就从这个‘卡脖子’问题下手!”
接下来的一个月,宋志斌带着技术团队开启了“白加黑”模式。白天,他们扛着笔记本电脑在高温车间里摸排系统架构,钢坯的热浪烤得人汗流浃背,他却坚持要“把每根网线的走向摸清楚”;晚上,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后半夜,桌上堆满了画满箭头的系统拓扑图。
“单机双备保程序、同网互备保网络、异网热备保全局”,这套被宋志斌戏称为“三道保险”的机制,凝结着团队的智慧。他们在同一台服务器上隔离出独立运行空间,又在相邻网段搭建镜像系统,最后跨网络部署应急终端,确保“条条大路通罗马”。9月28日首次实战演练,当故障警报响起,操作员按照标准化流程切换,3分20秒后系统恢复正常,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如今,这套方案已上线稳定运行。“二十届四中全会说要‘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咱们这3分钟,就是给老产线装上了‘智慧大脑’。”宋志斌擦拭着党员示范岗标牌,身后的加热炉正吞吐着钢坯,映得墙上“党建引领科技创新”的标语愈发鲜亮。在承德钒钛的生产线上,这场由基层党员带头打响的科技突围战,正成为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钢铁行业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陈洋 李彦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