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连日来,萍乡地区持续高温,面对“烤”验,方大萍安钢铁的一线员工们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用汗水“汗”卫着生产的顺行与安全,谱写着一曲新时代钢铁工人的奋斗之歌。
走上安源炼铁厂1号高炉平台,一股热浪扑面而来。炉长曾欣身着厚实的工作服,头戴安全帽,绕着高炉缓缓行走,靠近滚烫的高炉炉壁仔细检查风口。随后,他站到出铁口前,尽管与1500℃的铁水保持着安全距离,但灼人的温度,很快将他的脸颊烤得通红,脸上的汗水不住地滑落。
“今年一季度,我们1号高炉拿下了方大钢铁高炉指标竞赛的冠军,6月份高炉利用系数达到4.7,这在全国同类型高炉中都是一流水平。”曾欣用手背擦了擦脸上的汗,笑容里满是自豪,“越是高温天气,高炉的稳定运行越关键。我们多在现场盯一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让高炉更顺行。”
移步至安源炼钢厂转炉平台,这里的环境温度有50多度。转炉炉口的火焰如同跳动的火龙,将周围的空气烤得灼热。炉台上,天车精准吊运着铁水包,废钢被有序加入转炉内,工人们在炉前炉后的热浪中忙碌着,取样、测温、投球挡渣……炉火与工人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生产图景。炉火也映红了操作室的外墙。与室外的“炙烤模式”不同,转炉操作室内,3台工业空调全力运转,将室温恒定在25℃,形成了“冰火两重天”的鲜明对比。炉长唐波坐在操作台前,一边紧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各项数据,一边观察着玻璃窗外炉口火焰的变化。
“以前炼钢靠的是经验,现在有了智能炼钢模型,我们可以根据系统计算出的数据调整参数,控制温度、成分等指标,让生产更科学、更精准。”唐波介绍道,智能炼钢系统的应用不仅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还提高了钢水的命中率。
来到安源轧钢厂棒线车间,冷床区域的热度同样令人生畏。刚从轧机中轧制出来的成品钢筋,表面温度高达数百摄氏度,散发着灼人的热气,将整个冷床区域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蒸笼”,即使站在冷床区域边缘,也能感受到阵阵热浪。红检工袁伟头戴防护面罩、手持工具站在冷床旁,脖颈上都布满了汗珠,却依旧一丝不苟地进行剪切取样和尺寸测量。他说:“这冷床名字虽然带‘冷’,却是整条生产线最热的地方。这里还是成品检验的第一关,钢筋的尺寸、表面质量都要把好关,丝毫不能马虎。哪怕再热,也得扛住,绝不能让不合格的产品流出去。”正是这份坚守,让安源轧钢厂的产品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9%以上,为稳定产品质量筑牢了防线。
高温下的抢修,也是对毅力的考验。在动力厂4号鼓风站厂房内,高温天气,加上设备散发的热量,让这里更加闷热。两名维修员工趁着生产间隙,抓紧更换空气滤芯。由于空间狭小,他们一人半蹲着托举滤芯,一人弯腰操作电钻,默契配合。汗水顺着他们的安全帽带往下淌,浸湿了身上的工装,可他们的眼神始终专注着手中的工作,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
面对高温酷暑,方大萍安钢铁始终将员工的健康放在首位,全方位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在各生产车间,新增的冷风机送出阵阵清凉;高温岗位的休息室里,空调、冰柜一应俱全,盐汽水、冰棒等防暑物资供应充足,员工随时都能取用。不仅如此,企业各级党工团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组成多个“送清凉”小组,每周都带着绿豆稀、西瓜等物资深入生产一线,将关怀送到员工手中。
钢铁,是高温与力量的交响,是汗水与智慧的结晶。眼下,高温仍在持续,但坚守从未停歇。今年夏天,方大萍安钢铁的一线员工们如往年一样,无惧酷暑,用汗水诠释着责任,用坚守保障着生产。他们用最朴实的行动和付出,在热浪中书写着属于劳动者的光荣与担当。(李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