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您还没有登录哦! 免费注册|登录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头条  > 正文
中阳钢铁以智能制造打造低碳绿色新生态
信息来源:中国工业报      时间:2022-06-14 11:11:13

如何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这是山西中阳钢铁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 “中阳钢铁”)当前正在探索的课题。围绕课题,中阳钢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着力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社会发展等方面,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发展路径。

以智能制造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 “鼎新”带动 “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中阳钢铁从理念到实践,逐步探索出了智能制造的新路径,有力夯实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理念赋能,向 “智造”转型。

作为传统制造业,如何发展才能更加智慧、绿色、低碳?

中阳钢铁紧跟时代步伐、行业政策,明确了 “智慧生产、智慧经营、智慧建设”的发展理念。这既是一份具有创造力和特色的 “中钢方案”,也彰显了中阳钢铁全方位推进 “智造”的态度和决心。

在中阳钢铁董事长袁玉珠看来,智能制造并不是简单地以智能化的设备或系统代替人力,代替管理,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职工与职工、职工与设备、设备与设备、工序与工序等方面的协同,使制造更加高效、低耗。

紧扣人这一在 “智能制造”中的关键要素,中阳钢铁一手抓职工队伍的技术升级,通过覆盖全工序、全岗位的技术等级评定活动,推动职工技术技能持续提升,逐步实现 “职工与职工、职工与设备”的高效协同,为 “智慧生产”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一手抓预期管理,应用制度化、程序化、信息化、数据化手段,充分激发数据要素价值,以数据驱动预见性管理,在持续改善中,既有效强化了各级管理者的预见性管理水平,更全面推进了企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智慧化,为 “智慧经营”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

可以这样说,在中阳钢铁,以 “智慧生产、智慧经营”为引领的 “智慧制造”,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

于是,中阳钢铁打造 “智能工厂”的第一步,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 “人智无量”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 “智慧生产”“智慧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行车智能自动化遥控控制”“多功能自动堆焊机”等一系列小改造、小发明,就是中阳钢铁职工立足现场实际,实现 “智慧生产”、推进 “智能制造”的 “杰作”。

——局部发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远程无人值守计量系统、生产管理系统(MES)、能源管理系统 (EMS)、NCC“大财务” “大材料” “大原料”系统……这一系列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已成为中阳钢铁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走进中阳钢铁远程计量中心,只见一块偌大的显示屏被分成了若干小屏,清晰地展示着企业各个磅房的物流运行、产品计量等方面的情况。包括远在企业10公里外的煤矿磅房,都能够在这轻点鼠标、实时计量,促单车计量效率较之前提升了50%。

能源管理系统是中阳钢铁推进 “智能制造”的一大缩影。在中阳钢铁能源管理中心,高清的现场图像、实时的能源运转场景、动态的能源数据,显得科技感满满。该智能系统为各工序余热、余能、余气的回收和综合利用,提供了可靠的管理支撑,使企业在系统性节能中,既提高了能源绩效,更利于减碳降碳。

NCC“大财务”“大材料”“大原料”系统是中阳钢铁构建 “智能制造”体系、实现 “智慧经营”的关键一环。该系统集财务、采购、库存等企业核心运营管理业务于一体,不但可有效防范资金等管控风险,而且实现了企业与上下游的互联互通,全面强化了内外协同,有效提高了资金利用率、采购效率。

还有诸如有利于安全检修的 “智能摘挂牌系统”,有利于提高炼钢节奏、钢水纯净度的“钢包全程吹氩自动对接系统”等智能化手段的应用,让中阳钢铁在持续的局部发力中,摸索出了 “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衔接”的推进智能化改造的路子。

眼下,中阳钢铁还正在实施炼钢部分系统的智能化、低碳化改造。这也将是企业着力局部、建设 “智慧车间”的一个试点。

从局部发力,从智慧车间到智慧工厂,逐步实现全流程、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智能制造,是中阳钢铁打造 “智慧工厂”的第二步。如今,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的互融互促,中阳钢铁正充分激发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升级的“强磁场”效应,并已悄然形成了一定的 “智造”之势。

——长远规划,打造智能制造新生态。

“该项目集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于一体,实现了全系统的闭环智能控制。”这是中阳钢铁动力厂厂长介绍企业新投运的焊丝生产线时说的一段话。

这段话有一个关键词——闭环智能控制。偌大的厂房内、30多米长的产线旁只有三四名职工在操作。不远处有一台码垛机器人正挥舞着机械臂,抓取包装好的焊丝产品进行堆码。

于是,在这充满 “智能制造”气息的生产现场,中阳钢铁加快延链强链补链步伐、加快产业向智能化演进的壮美图景正徐徐展开。

以智能制造为主线,深入打造中西部 “工业拉丝材、焊丝”“两丝”基地,着力构建前沿科技支撑、传统产业转型的现代化制造业体系,是中阳钢铁提升制造的 “先进”成色、 “智造”底色的根本规划。

事实证明,在 “工业拉丝材”的 “智造”上,中阳钢铁也下足了功夫。随着张力控制、在线测速测径等智能系统的投运,产品质量得到了质的提升。而且,在应用实践中,中阳钢铁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推出的 “高速线材头尾耳子缺陷控制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这一项目成果,被认定为了 “国际先进水平”。

以 “智”提 “效”,智能制造,不仅有力夯实了中阳钢铁的 “两丝”战略,更构筑起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生态。

在这一新生态中,中阳钢铁的智能制造将要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形成智能化发展的强大合力。

与此同时,中阳钢铁还与山西智能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吕梁云计算运营公司等6家单位联合成立了吕梁智能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该研究院致力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将会为中阳钢铁下一步推进 “智改数转”、打响 “智造”品牌、构建 “低碳化、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的钢铁新生态,提供更强动力。

以绿色低碳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环境治理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中钢人心灵深处的责任。”“发展工业,首先要将尊重环境、保护环境上升到一种理念、一种文化、一种责任、一种法律的高度去认识。”创业以来,中阳钢铁始终有着清晰的绿色发展观。

——项目为王,提高发展 “含绿量”。

项目一直是中阳钢铁推动环境深度治理、实现清洁生产、筑牢绿色发展底色的有力抓手。特别是近些年,中阳钢铁深刻把握新发展理念的内涵,以 “既是发展时期,更是治理时期”的清醒认知,实施了一系列环保提标升级项目。

烧结烟气脱硫脱硝、焦炉烟气脱硫脱硝、高炉冲渣水余热回收、固体废物治理及土地复垦综合利用、VOCs尾气治理、烧结余热回收利用、干熄焦、原料大棚封闭、焦化脱硫废液及硫资源化综合利用、剩余煤气回收利用……在 “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把项目抓大”的发展氛围中,中阳钢铁从 “废气、废水、废渣”的循环利用,到 “余热、余压、余气”的综合利用,再到外排烟气的脱硫脱硝脱白,促企业环境管理水平、污染治理水平和绿色发展水平得到了稳步提升。

例如,回收各工序生产过程产生的余热、余压、余气,在非供暖季,将其转化成新的能源——电,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供暖季,将其转化为新的功能——供热,凸显了非凡的社会效益。由此,中阳钢铁逐步形成了以企业小循环为主、企业社会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绿色发展格局。

在固废治理方面,中阳钢铁更是创造出了新的绿色生态产业链,不仅利用水渣开发出了绿色无污染的无机涂料,而且在生态重建中,获得了有生产力的土地,使得固废堆场变成了生态农场。

熄焦工艺由 “湿法”变 “干法”,变的不仅仅是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排放物的减少,更是企业勇毅书写 “绿色”答卷的大决心、大力度和大举措。

于是,一个个项目、一个个成效,充分彰显了中阳钢铁发展的思路之变、质量之变和动力之变。

今年以来,中阳钢铁更是结合实际,陆续启动了高炉均压煤气回收、钢渣热闷、炼钢三次除尘等项目,着力以项目推进之 “稳”保环境治理之 “优”。时下,各项目现场活力迸发、希望升腾,浇筑、起吊、焊接等作业秩序井然、互不干扰,共同绘就了一幅幅热火朝天的环保治理 “升级图”。

——减碳降碳,降低发展 “含碳量”。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提升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降低发展的 ‘含碳量’,走出一条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之路。”在 “双碳”大环境下,中阳钢铁既十分清楚这是关于发展理念、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十分明白变革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多措并举,稳步推进低碳生产。高炉大比例球团冶炼、低温厚料层烧结、负能炼钢、清洁运输等措施的实施,让中阳钢铁在工艺降碳、技术降碳上取得了实质性成果。例如,为建立高比例球团低碳高效冶炼体系,中阳钢铁先是以链篦机—回转窑工艺替代竖炉工艺,促球团矿生产更加先进、低耗、清洁;后在高炉冶炼中,采用球团矿代替烧结矿作为主要原料,以进一步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同时,着力烧结工序,推行低温厚料层烧结工艺,吨烧结矿可较之前减少固体燃料消耗3.5千克,二氧化碳减排量明显提升。

科学谋划,明确低碳发展 “路线图”。发展短流程电炉炼钢是中阳钢铁推进低碳发展 “路线图”的 “主线”。此举既利于充分发挥企业的自发电优势,更重要的是能够大大减少炼焦、烧结、炼铁等生产过程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进一步开发产业链,实现煤、钢、焦深度融合,打造低碳循环经济产业链,是 “路线图”的 “支线”之一,旨在以更加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推动产业链联合减碳。还有诸如进一步开发绿色、低碳产品等规划,将会进一步推动中阳钢铁构建起 “绿色制造、制造绿色”的新业态。

从做实当下到谋划长远,一项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一个个有的放矢的规划,处处体现着中阳钢铁对绿色低碳发展更高标准、更高水平的坚定追求,更将促企业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同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赢的发展之路。

以社会责任赋能高质量发展新高度

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是不可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诚如袁玉珠所讲,进入新发展阶段,在 “共同富裕”背景下,企业被赋予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大,如果不能够在 “第三次分配”中凸显出非凡的责任担当,与社会共享发展成果,那企业的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而正是始终坚持 “奉献社会不求所有,造福乡土只图所为”的 “共享观”,中阳钢铁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

——用数据丈量责任。

“企业的生命不在一时的兴盛,而在长期的不衰;企业的价值不在本体的责任,而在历史的使命。”袁玉珠常说的这句话,生动回答了“企业家精神到底如何落地”这一时代考题。

于是,透过近些年的一些数据,足以看出中阳钢铁如何践行社会责任、袁玉珠怎样弘扬企业家精神的 “答案”。

2022年4月15日,中阳钢铁捐款500万元,捐赠矿泉水、牛奶、方便面、大衣等大量物资,为全面打赢新冠防控战、阻击战献上了一份力量。

2021年11月10日,中阳钢铁投资1亿余元,兴建的中阳县前河线八道军山隧道全线贯通,标志着这一条利民、利企、利社会的民心路、小康路的建设已取得阶段性胜利。

2021年10月13日,中阳钢铁捐款500万元,用于吕梁市救灾减灾、灾后重建等工作。

2020年年末,数据显示,随着脱贫攻坚战的 “收官”,中阳钢铁在 “3X 4145”“金融 企业 贫困户”、易地搬迁等扶贫模式中,投入了6400余万元,使中阳县数十个贫困村的数千户贫困户充分受益。

2020年1月28日、2月2日,中阳钢铁先后共捐款500万元,全力支援新冠防控前线。

“我们的理念是 ‘奉献社会不求所有,造福乡土只图所为’,符合 ‘第三次分配’的理念。这说明我们是在用思想、觉悟、格局去投入,所想所做的与国家的政策相吻合。”袁玉珠如是说。

一直以来,满足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社会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就是中阳钢铁 “奉献社会、造福乡土”的具体实践。数据证明,中阳钢铁在就业、教育、医疗、交通、供暖、扶贫等领域所担当的一桩桩实事,就是企业用责任和使命书写的一部奉献社会、践行责任的壮美史诗。

特别是就业,中阳钢铁始终保有着这样的民生观:多一个人在企业就业,就多一个家庭改变贫困,就多一份欢声笑语。近些年,随着产业链的延伸、环保项目的投运,中阳钢铁陆续解决了2000余人的就业问题,为一方社会稳就业、保就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用行动书写担当。

“跟着走、认真做,坚定不移地走 ‘共同富裕、全面文明’的高质量发展路子。”这是今年中阳钢铁站在建厂30周年的历史新起点,提出的发展目标,彰显了中阳钢铁对高质量发展要义的精准把握。

那如何实现目标?

企业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就是让职工、让社会共享企业发展的红利。因此,中阳钢铁在负债消除、效益增长的第一时间,考虑的第一件事就是提高职工收入。目前,中阳钢铁职工月平均收入达9300元。

在推动职工物质富裕、精神富足的同时,中阳钢铁还不断拓展 “共富”的路子。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不仅走出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实现途径,更探索出了高质量推进 “共同富裕”的有效方法。如今,阳坡塔村在中阳钢铁的高质量建设下,已形成了 “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乡风好”的共富模式。

以中阳大医院、钢源学校等民生项目的建设为切入点,不仅让中阳县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更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更为 “共同富裕”筑牢了基础。目前,中阳钢铁投资1.1亿元兴建的钢源学校已移交给中阳县,投资8亿余元的中阳大医院已进入投运冲刺阶段。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推动 “共同富裕、全面文明”,是中阳钢铁的光荣使命,也是企业的重大发展机遇。袁玉珠说,共富其实是共享的一个过程,中阳钢铁将坚持 “奉献社会、造福乡土”的使命不动摇,在 “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产品科技型、社会慈善型的现代化钢铁企业”的战略驱动下,与职工、与社会在共享发展成果、共享 “蓝天、碧水、净土”中,实现和谐共存、共享共赢。

分享到: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中国金属学会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冶金信息网     钢铁标准网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属世界金属导报社所有,未经《世界金属导报》书面授权,请勿以任何方式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74号(邮编:100730)
京ICP备11022607号-15 Copyright @ 2004-2021 by www.worldmetals.com.cn www.worldmetals.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