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是“十五五”规划年,不同于以往的增量规划,减量和生存是钢铁行业“十五五”时期的两大特征。生存之上是发展,仅仅保生存是不可持续的,积极谋篇布局、培育新的增长点是应对未来的必选项。中国钢铁“十五五”面临怎样的发展形势,如何保生存,又要培育怎样的未来?信息标准院组建了以张龙强院长为首的“十五五”工作专班,愿为政府、行业、企业献计献策,共商发展大计。即日起,我院将陆续刊登专班研究课题部分成果概要文章,包括形势研判、增量分析、生存之道、发展破局等,供业界参考探讨。
系列文章:
一、钢铁行业标准化发展现状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进步的技术基础,是确保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制度。截至2024年底,钢铁行业发布3900余项标准(含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钢协团标及CSTM团标),覆盖了钢铁产品、管理、基础、方法等各方面。这些标准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迫切需求,在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满足差异化需求、筑牢安全底线、推动新技术应用、促进国内外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引导作用。
一是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如,无取向电工钢标准,纳入低铁芯损耗牌号,助力产品迭代升级;热轧带肋钢筋标准淘汰HRB335牌号,增加600MPa级牌号,为高强钢筋应用提供技术支撑;预应力钢绞线标准,纳入2200级以上超高强钢绞线,推动产品在铁路等重点工程应用。
二是满足差异化需求。如,高碳铬轴承钢标准将轴承钢分为优质钢、高级优质钢,特级优质钢三个冶金质量等级,其中特级优质钢等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满足我国高端装备发展差异化需求,引导提升高端轴承钢产量和质量。
三是筑牢安全底线。如,钢筋和钢丝绳强标的制定,从严把关产品质量,增强本质安全性能,为降低安全事故风险、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四是推动新技术应用。如,制定汽车用淬火高强钢国家标准,提高延伸率和强塑积,促进第三代汽车用钢推广应用;高压锅炉管标准纳入高效超超临界电站锅炉等先进材料,支撑高效超超临界机组钢管国产化。
五是支撑国内外贸易。如,再生钢铁原料标准,助力推动优质再生钢铁原料资源进口,提高再生钢铁原料品质,提高我国铁素资源保障能力,缓解钢铁行业过度依赖铁矿石的境况;桥梁缆索钢丝国际标准,统一技术参数,促进产品贸易。
二、钢铁行业标准化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经过多年发展,钢铁行业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在促进钢铁行业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十五五”钢铁行业“减量发展、存量优化”逐步推进,钢铁标准在供给速度、上下游协同、标准实施应用、国际化能力提升等方面,依然面临新挑战。
一是部分领域标准供给不足。随着市场的迅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现行标准存在过时且滞后现象,在新兴领域,标准体系还不完善;此外,部分标准的研制周期过长,导致先进且适用的标准无法及时供给,不能较快满足生产和使用需求。
二是标准上下游协同性不紧。产业链上下游的标准配套尚不完善,特别是在钢结构应用领域,设计、材料生产、施工等关键环节的标准协调性不足。一些高性能钢材尚未被纳入建筑设计标准体系,导致设计规范与材料标准之间存在脱节现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钢结构的推广和应用。
三是标准实施和应用效果不强。在标准的制修订过程中,一些企业对标准的重视程度不够,个别标准制修订应用单位参与度不高,导致标准在实施过程中下游用户的采纳率偏低。此外,行业内卷、多头制定标准情况,给用户带来困扰,限制了标准的应用。
四是标准国际化能力仍有待提升。尽管我国钢铁行业在装备和技术上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国际标准化工作的系统性还有所欠缺。此外,我国承担的国际技术组织的含金量需进一步提高、牵头研制的国际标准的影响力需进一步增强,国际标准化高端人才仍然紧缺,整体参与度还有提升的空间。
三、钢铁行业标准化工作建议
展望“十五五”,钢铁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将遵循《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和《标准提升引领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国家政策文件的指导,紧密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的发展主线,持续深化标准化工作,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在产业升级、产业链协同、实施应用以及国际化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高质量标准供给。钢铁行业正面临转型升级,需求更新,对标准供给速度和质量要求更高。需加强行业调研,跟踪技术进步,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纳入标准,提升标准水平,推动材料升级;加速智能制造术语、数据管理、智能工厂建设与评价等标准研制,开展能效提升、减污降碳、资源综合利用、碳排放计量核算及碳足迹评估标准研制;同时,严控标准制修订周期,提高研制效率和质量,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
二是推动产业链协同。聚焦关键产业链,加强上下游协作。特别是在智能检测、氢冶金、碳捕集和利用等跨行业领域,建立标准化技术组织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通过积极邀请产业链上下游广泛参与,共同推进关键标准的研究与实施,充分发挥标准在产业协同中的效能,提升产业链的韧性和水平,为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供坚实保障。
三是加强标准实施应用。通过认证、检测等手段强化标准落地。如,标准与认证相结合,以标准为准绳,以认证为手段,构建“高标准引领—严认证落地—全链条协同”体系,形成合规合标白名单,推动标准实施应用。同时,动态跟踪评估标准的实施效果,反向优化标准内容,及时开展标准复审,确保标准满足行业创新发展的需求。
四是提升标准国际化能力。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和专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推动国内国际标准化协同发展,固化标准国际化路径,做好系统谋划,拓展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在智能化、绿色化等新兴领域,实现更多突破,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并向全球最先进标准升级。同时,推动中国先进标准的国际化引领,为实现全球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1 | |
2 | |
3 |
● 内容来源: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 版权说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院观点和立场。转载请注明来源;文章内容如有偏颇,敬请各位指正;如标错来源,请跟我们联系。
欢迎与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合作,电话 18810506859(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