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您还没有登录哦! 免费注册|登录
您的位置:首页  > 图片新闻  > 正文
姜维:以钢铁标准化工作的高质量支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信息来源:世界金属导报      时间:2023-03-28 15:53:25




60.png

“60余年来,钢铁标准化工作在长期发展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力支撑了钢铁工业的发展。面对当下的机遇与挑战,钢铁工业要深入思考如何以标准化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引领钢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3月24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在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组织召开的冶金标准化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这样表示。

姜维5.jpg

会上,姜维书记向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六十华诞表示祝贺,高度肯定了钢铁标准化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指出钢铁标准化工作得益于钢铁行业的蓬勃发展,在质和量上,特别是在国际标准化工作方面,钢铁行业以不到5%的GDP占比,承担秘书处、主席副主席占全国总量近10%,牵头发布国际标准占全国总量约9.5%,获ISO颁发卓越贡献奖占全国总数约40%,均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同时就“以标准化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引领钢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这一议题,提出要厘清四个关系,做好五项具体工作。




厘清四个关系,助力钢铁标准化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厘清标准的“量”和“质”的关系。目前,钢铁行业的标准有3600余项,数量巨大,质量也在快速提升。下一步要进一步注重“质”的跨越,要提升标准编制质量,加强行业调研,及时跟踪行业技术进步,研究国际技术发展,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及时向新标准转化,带动市场化的推广应用;一流的企业定标准,标准也一定是一流企业为主编制,要让在各领域当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一流企业牵头制定相关标准。

二是厘清国标、行标、团标的关系。国标、行标、团标是不同的体系,具有不同的定位,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不同。要厘清这三个标准的层次,应有差异化的程序、方式,充分发挥各类标准的效能。

三是厘清标准的行业内和行业外的关系。当前,钢铁行业由制造向服务、钢铁向材料转变的理念正在深化,这就要求标准化工作也要围绕打通产业链、建立生态圈,跨越行业限制,探索联合制定标准等方式,建立共建共享共赢的标准生态圈,服务整个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四是厘清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关系。尽管钢铁标准国际化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从钢铁国际标准数量占全球钢铁标准比重来看,还远远小于中国钢铁在全球钢铁中的占比。因此,要在关注国内标准的同时,在国际标准方面投入更大的力量,既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把中国高性能的钢铁材料,通过标准国际化,增加产品国际贸易竞争力,也要俯下身段,虚心学习ISO以及国际同行的好经验、好做法,在钢铁强国建设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做好五项具体工作,以标准引领和支撑钢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持续优化新型标准体系。按照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工业部等上级单位的决策部署,积极探索,优化重构钢铁标准体系,推动上下游标准联动,促进产业协同;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钢铁标准体系,有力推动钢铁强国建设。

二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不动摇。落实国家要求,配合行业需求,响应企业诉求,聚焦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以标准创新助攻高技术创新;让质量成为高标准的“新名片”,让标准成为高质量的“硬约束”;以标准创新激发活力,推动转型升级,引领钢铁行业发展。

三是聚焦科技创新与标准互动转化。标准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是技术规则的重要载体,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推广离不开标准。要持续强化标准作为科技创新“助推器”的作用,重点聚焦高性能特种钢、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钢、核心基础零部件用钢等“特、精、高”关键品种,加快创新成果纳标,促进新产品和新技术市场化、产业化。

四是继续提升标准化对外开放水平。钢铁标准的国际化已经逐步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到个别领域领跑的工作局面。未来,钢铁行业要继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国内、国际标准化协同发展,在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的同时,持续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进程,增强中国标准的影响力。

五是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做好标准强国工作的基础,要加强钢铁行业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培养建立多层次高水平的人才梯队,让人才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实现新跨越。


姜维 52.jpg

会议现场

推荐阅读

何文波:带好队伍、搞好经营、做好服务,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

【今日关注】砥砺奋进六十载 不忘初心再出发 | 热烈庆祝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建院60周年!

【企业快讯】全球最大!宝钢股份无取向硅钢项目全线投产!

内容来源:http://www.worldmetals.com.cn/

版权说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观点和立场。转载请注明来源;文章内容如有偏颇,敬请各位指正;如标错来源,请跟我们联系。


欢迎与世界金属导报合作,电话 18810506859(微信同号)




分享到: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中国金属学会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冶金信息网     钢铁标准网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属世界金属导报社所有,未经《世界金属导报》书面授权,请勿以任何方式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74号(邮编:100730)
京ICP备11022607号-15 Copyright @ 2004-2021 by www.worldmetals.com.cn www.worldmetals.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