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国出口钢材11240万吨,同比增加1862万吨,增长19.9%,再创历史新高,估计约占全球钢材贸易量的24%;钢材出口额628.27亿美元,同比下降11.3%,出口均价仅559美元/吨,同比下降26.0%。2015年,我国进口钢材1278万吨,同比下降165万吨,降幅11.4%。2015年我国出口钢材整体呈上扬走势,其中仅2月份、3月份、10月份出口量因关税调整、春节等因素影响而有所下降(见图)。
1 2015年钢材出口情况回顾
1.1 主要出口目的地分析
2015年,我国对非洲和欧洲两大地区的出口量同比增长最快,超过19.9%的平均增速。其中对非洲出口943万吨,同比增长36.5%;对欧洲出口955万吨,同比增长26.6%。此外,我国对拉丁美洲和北美洲的出口同比增幅较小,同比仅分别增长0.3%和下降26.1%。由于大洋洲、北美洲需求增长较慢,市场容量较小,因此我国钢材出口无法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与出口量增幅变化趋势相反的是,我国对拉丁洲和北美洲的出口均价降幅相对较小,仅分别下降17.0%和4.6%;而对欧洲和亚洲的出口均价降幅分别为32.6%和27.0%。
2015年,中国钢材主要出口目的地是亚洲国家,占比达70.9%,出口欧洲钢材占比8.5%,非洲占比8.4%,北美占比3%,南美占比8.5%。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钢材主要出口目的地是邻近国家和西太平洋沿岸国家。
2015年,我国对越南、印度尼西亚、伊朗、马来西亚和泰国的钢材出口量同比增长,增幅分别为53.1%、50.1%、41.6%、33.4%和28.2%,以上五国均是亚洲邻国;对缅甸、韩国、中国香港、新加坡和美国出口增长相对较慢,同比分别增 长13.9%、4.1%、3.9%、0.4%和-28.7%。从12月份出口均价降幅看,我国对伊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和沙特阿拉伯的出口均价降幅较大,同比分别下降31.0%、29.5%、29.1%、29.0%和27.6%;而对泰国、中国香港、缅甸、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美国的出口价格降幅较小,同比分别下降23.8%、23.5%、20.6%、19.9%和0.5%。
从出口地区来看,东南亚以及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印度是我国主要钢材出口国家和地区,占比约50%。据国际钢铁协会预计,2015年全球钢材需求同比下滑1.7%,2016年小幅增长0.7%,其中亚洲和太平洋地区2015年钢材需求减少2.1%,2016年减少0.2%,除中国外,其他国家2015年和2016年钢材需求分别减少0.9%和增加3.8%,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有望成为全球钢材需求增长的主要引擎,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等政策的逐步落地,2016年我国钢材出口市场有望持续向好。
1.2 出口品种分析
2015年,除管材外,其他品种钢材出口同比均小幅增长。从五大主要钢材品种的数据来看,我国出口棒线材、角型材、板材、管材和其他钢材分别为4389.2万吨、524.1万吨、4846.2万吨、997.8万吨和402.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42.2%、14.0%、11.0%、-0.8%和0.5%,除管材外,其余钢材品种均有所增长。在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下,2015年棒线材增长最为明显,其42.2%的增幅远超过19.9%的平均增幅,棒线材出口占比由2014年的27%大幅增加至39.1%;板材出口则由2014年的46.6%降至43.1%,在连续多年下降后,占比已远低于2010年的峰值58%。
2015年,管材和角型材进口下降最为明显。我国进口棒线材、角型材、板材、管材和其他钢材品种分别为107.4万吨、
32.2万吨、1077.2万吨、37.6万吨和21.5万吨,同比分别下降10.7%、15.5%、10.8%、21.1%和12.1%。受2015年石油价格暴跌影响,我国西气东输等能源项目建设进度明显放缓,相应管材用钢需求下降较为明显,预计2016年需求改善空间仍然有限。2015年进口钢材品种结构总体较为稳定,板材仍然占据了进口总量中的绝大部分,占比由2014年的83.7%增加至84.3%,管材占比则由3.3%下降至2.9%。
从出口品种来看,2015年,特厚板、厚钢板、棒材、大型型钢和铁道用材为五大主要钢材出口增长品种,同比分别增 长1271.4%、93.3%、63.3%、55.8%和35.2%;钢筋、冷轧薄板、热轧窄钢带、无缝管和热轧薄宽钢带是出口同比下降最为明显,同比分别下降0.8%、7.7%、9.1%、14.4%和18.8%(见表)。
从进口品种来看,2015年,厚钢板、中板、冷轧薄板、特厚板和中厚宽钢带进口量增长较多,分别增长为242.18%、36.64%、17.75%、15.96%和7.48%;无缝管、彩涂板(带)、钢筋、铁道用材和热轧薄板的进口下降明显,同比分别下降31.3%、32.9%、73.9%、74.1%、98.8%。
1.3 影响出口的主要因素
人民币贬值对于钢材出口有利,但是实际上出口量增长,出口均价下降,企业并未大幅增加收益。首先,由于钢材出口报价紧贴成本线,导致人民币贬值的收益被下游终端获得。其次,人民币贬值加大了进口铁矿石成本,目前国内铁矿石价格运行也紧贴成本,矿企收益减少,依赖进口企业成本增加。人民币贬值意味着外币借款和存款的金额增加,外债高的企业将承受大额汇兑损失,包括上市公司中的宝钢股份、武钢股份、攀钢钒钛、华菱钢铁、酒钢宏兴、本钢板材等。
自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钢材出口量以及出口占比均成上升趋势。而由于目前我国钢材出口品种和出口地集中,市场竞争较大,当地有针对性的反倾销政策易爆发。中国钢材大量出口引发了国外钢厂的不满情绪。
中国钢材出口的外部环境逐渐恶化。2015年中国钢材遭到的国际贸易救济调查次数大增。据统计,2015年,海外向中国钢铁产品发起的贸易摩擦事件高达139起,较2014年大幅增加54起。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钢委员会对全球钢贸易摩擦明显上升势头也表示担忧,并要求立即行动,以解决产能过剩以及其对全球钢铁工业的影响。
一方面中国积极协商和应对反倾销案件,另一方面正在为一些合金和特钢品种编制新的海关编码,主要涉及弹簧钢、齿轮钢和轴承钢。仅含有铬等微量元素的钢材品种可能会从特钢品种中剔除出来。
2015年1月1日,含硼钢出口退税政策正式取消,此前市场普遍预计该政策可能会短期造成钢材出口下降约20%左右,但从实际影响来看,由于国内钢材价格大幅下跌30%,国内外价差拉大推动钢铁企业的出口积极性提升,最终含硼钢材的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远远低于市场的预估,全年钢材出口反而增长近20%。目前钢材价格很难出现大幅度的企稳回升,国内市场价格将继续底部弱势运行。由于含铬元素的成本远低于其他合金成本,在未来数月内,钢厂会在政策正式出台前加速含铬钢的促销力度,将导致价格进一步走低。
本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可能让行业的产品结构调整速度加快,但从中长期来看,影响仍然是有限的。一是只有添加其他合金元素的收益好于出口差价,否则即使成本增加较为明显,钢厂仍然有出口动力;二是目前国内钢材消费的顶峰已至,过剩的供给导致出口增加;三是出口比例提高是目前全球钢铁生产大国的必经之路,中国也不例外。
2 2016年市场走势预判
2015年钢材出口增速较2014年下降一半以上,目前全球经济环境并未有明显改观,经济增速呈现下降状态已是必然,国际市场需求将继续下降。2016年国内企业出口将面临以下四大问题:
一是全球钢材需求量处于低迷状态。2016年出口的形式仍然不容乐观,其中除全球经济仍然增速放缓,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以外,还与需求透支有关。2015年上半年,全球各消费地区的供给量仍然没有明显过剩,供需状态仍然较好,美国的板材市场、韩国的长材市场进口量都出现过较为明显的增量,但历经一年进口资源的流入,世界各地已经较难找到具有较高盈利空间的非饱和市场。中国出口企业进一步拓展出口市场的难度较大。
二是国内供给端已经出现调整的可能。2015年我国钢材供给虽小幅下滑,但仍然处于相对平稳状态,钢铁产量并没因政策变化发生明显改变。近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专题会上提到淘汰落后的转型要从钢铁、煤炭先开始,而唐山将在2016年年中举办园艺博览会。对2016年的供给侧改革业内人士仍然抱有希望。国内钢铁产量的缩减可能会影响到出口。
三是国内外价差进一步收窄的空间变小。价格差是企业进行市场决策的重要因素。由于2015年钢材价格的大幅回调,后期国内市场进一步单边暴跌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企业很难寄希望于通过进一步降价而而获得订单。
四是受行业政策的影响。由于钢材中添加其他元素的成本远高于由硼转铬的成本,因此含铬钢材的出口政策变化可能会影响到2016年的出口量,从而对全年的出口市场形成一定的冲击。
但2016年出口量仍然会高位运行,理由有二:一是企业出口进程不变。我国钢铁行业正处于行业调整阶段,未来出口占比将进一步提高;二是部分市场仍然有需求存在。无论是对非洲、中南美洲地区,还是对东南亚国家铁路等基建投资均对钢材有一定的需求。
综上所述,预计2016年钢材出口量同比增速为10%,进口量同比下降13%。 (王一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