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您还没有登录哦! 免费注册|登录
您的位置:首页  > 业内要闻  > 行业要闻  > 正文
锚定重点任务 聚力攻坚克难共筑和合共赢钢铁产业“生态圈”
信息来源:世界金属导报2025-08-05A01      时间:2025-08-05 00:00:00

7月30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六届十一次理事(扩大)会议在唐山曹妃甸召开,钢协会长,首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民革做会长讲话。本报对讲话内容进行了摘编。

一、上半年行业运行情况

钢铁产量同比下降,库存保持近年低位。上半年,全国粗钢产量5.15亿吨,同比下降3.0%,符合国家产业调控政策预期和要求;折合粗钢表观消费量4.52亿吨,同比下降5.6%。今年初以来,企业产销衔接顺畅,钢材库存处于近四年的最低水平。但总体看,钢铁供给仍强于需求。

钢材出口保持高位,出口金额同比下降。上半年,我国出口钢材5815万吨,同比增长9.2%;出口均价699.3美元/吨,同比下降10.3%;出口金额406.6亿美元,同比下降2.0%;进口钢材302万吨,同比下降16.4%;进口均价1686.5美元/吨,同比上升2.2%。另外,上半年,我国出口钢坯589万吨,是去年同期的3倍;出口均价452美元/吨,同比下降15.3%。低附加值初级钢铁产品大量出口不利于行业节能降碳、竞争力提升,也不符合我国钢铁出口政策导向。

钢材价格同比下降,整体走势相对平稳。上半年,中国钢材价格指数平均值为93.75点,同比下降13.35%。上半年,钢材价格震荡下行,振幅最大为7.47点,为近5年同期最小振幅,整体走势相对平稳。

行业利润同比增长,坚持“三定三不要”的成效显现。据钢协统计,上半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累计营业收入为29985亿元,同比下降5.79%;营业成本为28055亿元,同比下降6.83%;利润总额592亿元,同比增长63.26%;平均利润率为1.97%,同比上升0.83个百分点;亏损面23.86%,同比下降18.19个百分点。

环保指标持续改善,绿色发展动能增强。上半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节能环保投资占比28.9%,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总能耗同比下降1.5%,吨钢可比能耗同比下降0.6%;外排废气中二氧化硫、颗粒物、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分别下降11.6%、5.8%、3.7%;

二、行业重点工作进展

行业治理方面,积极响应国家“反内卷”号召,落实行业协会建立价格监督员制度等文件精神,对钢铁主业现金流为负、粗钢产量增长的企业给予提醒,倡导坚持“三定三不要”经营原则不动摇。召开区域自律和品种自律会议,促进供需动态平衡,取得一定成效。

规范出口秩序方面,针对“内贸转出口”抢占出口份额、扰乱出口秩序的情况,实地调研生产企业和贸易企业,向有关部门及时反映行业诉求,起草《关于规范我国钢铁出口秩序的建议》,报送国家部委。

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极致能效工程等。截至6月30日,共有193家钢铁企业完成或部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涉及粗钢产能约7.73亿吨。2024年能效标杆培育企业数据显示,平均每千万吨产能年节能量10.5万吨标准煤。据此推算,全行业2024年实现总节能量约105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2750万吨。

科技创新方面,截至6月底,22家单位的55个前沿低碳技术创新项目正在推进,将为钢铁绿色转型提供坚实的技术储备。上半年,钢协提名8个项目参评202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产品创新聚焦高端化,首钢全球首发同等级软磁材料中噪声最低的取向硅钢,宝钢股份全球首发极薄规格极低铁损高磁感无取向硅钢,河钢集团唐钢推出国内首款2GPa超级抗氢脆热成型钢。

数字化转型方面,95.1%的钢铁企业将数字化转型战略纳入企业总体发展进程,持续投入资金实施数智化改造升级项目,机器人(含无人化装备)应用密度达65台(套)/万人;82.9%的企业建设了智能集控中心,63.4%的企业运用三维可视化仿真系统建设数字化工厂。

资源保障能力提升方面,

加快推进国内铁矿项目建设,国内重点铁矿项目由55项调整为60项,铁精矿产能合计达到1.83亿吨,其中已开工项目20项,建成后可形成铁精矿产能约7300万吨。

产业链协同发展和钢铁应用拓展方面,聚焦破解跨行业供需对接难题,召开第五次船舶用钢供需座谈会,与汽车、家电等主要用钢行业协会谋划开展供需对接活动。推进钢结构产业上下游深度融合发展,共同搭建钢结构建筑产业链跨行业对接平台。

国际交流合作方面,部署开展国际化发展重点工作,跟踪海外钢铁项目动向,研究全球钢铁发展格局,持续推进钢铁产业国际化进程。

三、当前行业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供强需弱格局尚未改变。上半年,房地产投资额、新开工面积仍保持两位数的同比降幅,基础设施建设用钢需求小幅增长,但基础设施投资增幅收窄、力度减弱,建筑用钢需求还在减少。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12.5%和11.4%,历史上首次产销双超1500万辆,预计全年将保持稳定增长。机械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机电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9.5%。造船完工量同比下降3.5%,新接订单量同比下降18.2%,手持订单量同比增长36.7%,但增速持续下滑。集装箱产量同比下降1.4%。

钢材高位出口不可持续。2023年、2024年、2025年上半年钢材出口量同比分别增长36.2%、22.7%、9.2%,但出口均价同比分别下跌34.7%、19.4%、10.3%。同时,我国遭受贸易摩擦案件大幅增加,2024年遭受贸易救济原审案件33起,相当于2020-2023年案件数量总和,今年上半年又增加17起。美国于今年6月宣布将钢铝进口关税提高至50%,扰动了全球钢铁贸易秩序。在美国进口钢材的主要来源国中,有些也是我国钢材出口的重要目的国,这些国家对美出口如果受阻,为平衡其国内钢铁供需平衡,将会减少自中国的进口,高位出口预计将不可持续。

参与碳市场面临新任务。今年上半年,钢铁行业正式被纳入全国碳市场,钢铁企业面临履约压力,吨钢碳成本成为未来衡量钢铁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变量。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目前钢铁行业纳入碳市场尚处于实施过渡期,前期履约压力较小,给予企业熟悉规则、加强碳管理能力的时间,后期将过渡到更为严格成熟的全国碳市场。钢铁企业要充分利用这个时间窗口,加快碳市场能力建设,切实夯实数据质量管理,提升企业碳排放统计核算基础能力,建立健全碳排放管理体系,通过推动低碳转型工作实现合理控制履约成本,为增强产品低碳竞争力做好充足准备。

环保成本差异影响市场公平竞争。截至6月30日,已完成全过程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吨钢超低排放改造投资约为473.50元,吨钢平均环保运行成本约为217.36元。走在超低排放改造前列的企业取得了巨大的绿色成效,也增加了生产成本,环保成本占比普遍达到10%以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竞争力。而非重点区域部分企业由于环保设施配置良莠不齐、经营压力较大,超低排放改造进展缓慢。环保成本的差异加剧了企业不公平竞争。

绿色化发展面临资金压力。目前,世界主要钢铁企业都在同步进行低碳技术创新,国外钢铁企业的低碳项目得到了国家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我国钢铁企业开展低碳技术研发得到的绿色信贷支持很少。截至2024年末,我国绿色信贷余额为36.6万亿元,钢铁行业占比不足1%,这与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国15%的比例严重不符。

四、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

一是综合整治内卷,努力提升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探索可落地、可实施的行业自律机制,建立价格治理工作体系。继续配合国家部委做好钢铁产能产量调控工作,在没有出台更有效的市场化、法治化产能产量治理政策前,开展粗钢产量调控是适时调整生产强度、建立供需平衡的最优解。做好《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修订和政策宣贯,开展规范引领企业评价。

二是保持科技创新投入,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开展钢铁行业“十五五”技术预测工作,紧跟需求更新提升的步伐,不断提高工艺技术、产品质量,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新需求。推动“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工程”,形成“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典型场景样本清单(生产作业)”。启动数字化转型标杆选树工作,遴选出数字化工厂5个、数字化车间15个,培育1-2家数字化生态引领企业。启动钢铁行业智能制造领域标准征集。

三是积极参与碳市场,加快推动绿色转型。受生态环境部委托,钢协帮助钢铁企业提升参与碳市场的基础能力,研究钢铁行业碳排放数据摸底、碳排放核算和减碳路径,为制定碳市场政策标准提供支撑。高标准推进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任务,配套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差异化政策,杜绝因环保成本差异加剧企业间不公平竞争。在做好“能效标杆示范”培育、创建、验收的同时,搭建平台快速推广应用领先成熟技术、协同推进研发共性难题技术。

四是促高端、稳周边、严监管,促进平稳有序出口。落实《关于应征国内环节税货物出口优化服务规范管理有关事项的公告》,严格规范钢材出口秩序。完善钢材进出口监测体系,加强结构趋势分析。持续跟踪国际贸易动态,继续做好贸易救济应对,在综合评估行业利益和企业意愿的基础上推动灵活形式结案,保障现有价格承诺执行的有效性和规范性,维护出口市场稳定和行业整体利益。

五是推动钢结构建筑、新兴产业用钢发展,持续拓展钢铁材料应用空间。开展钢结构建筑典型案例、推广示范、设计应用、助力“好房子”建设等课题研究,做好标准制修订工作,推进与设计规范、工程建设标准协调统一,推动型钢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关注新能源、高端装备、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中捕捉新需求、开辟新应用场景。

六是打造高端国际交流平台,推进钢铁国际化进程。配合商务部筹办中日、中韩钢铁官民对话,积极参与海外同业协会和企业的对话交流活动。持续推进钢铁产业国际化进程,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为钢铁企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国际化发展提供顶层设计。

分享到: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中国金属学会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冶金信息网     钢铁标准网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属世界金属导报社所有,未经《世界金属导报》书面授权,请勿以任何方式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74号(邮编:100730)
京ICP备11022607号-15 Copyright @ 2004-2021 by www.worldmetals.com.cn www.worldmetals.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