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您还没有登录哦! 免费注册|登录
您的位置:首页  > 编辑推荐新闻  > 正文
夯实新材料产业基础 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信息来源:世界金属导报2020-08-18B01      时间:2020-08-19 16:15:56

在7月31日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中国金属学会联合主办、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承办、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钢铁工业‘十三五’科技创新成果展”启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跃就材料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如何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以及“十四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如何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等问题接受了《世界金属导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您一直从事材料科学研究,材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作用和意义呢?

张跃:著名材料科学家、冶金教育家、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我的老师肖纪美先生,将材料定义为“材料是能为人类社会经济地制造有用器材(或物品)的物质”。材料是人类进化与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标志之一,对材料的开发和利用也是人类历久而弥新的努力方向。从人类文明起源与封建时期的石器、青铜器和铁器时代,到工业革命的钢铁、水泥、硅时代,每个时代的更迭与文明的进步均伴随着材料革新。当今,材料与能源、信息被誉为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新材料、信息技术及生物工程被视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可以说,新材料产业是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首先,材料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举足轻重。其发展为我国交通、医疗、能源、通讯、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物资保障。

其次,材料科学的进步有助于国家经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过渡,新材料产业的战略性崛起对促进重大、高端装备突破及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同时,材料科学的进步促使经济发展趋于绿色低碳化,与环境的兼容性日趋增强,并逐步形成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以获得最大的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

此外,新材料技术发展对武器装备的变革性突破及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推动起决定性作用,是巩固国防军工、提升国际政治地位的重要保障,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总的来说,材料的研发水平及产业化规模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更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保障和支撑。

记者:2018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到2035年,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加强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您有哪些建议?

张跃:充分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着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将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

首先,应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突出以人为导向,营造宽松科研环境,进一步改革、完善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机制,并加强监督评估和科研诚信体系建设。

其次,应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的系统布局,推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均衡协调发展,继续加大力度鼓励开展跨学科研究。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重点关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创新。

同时,进一步推动强化科学普及,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鼓励科研人员向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推动科研机构开展多形式科普活动,鼓励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努力践行科技创新强国梦。

科研人员应潜心向学,不忘初心,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坚守和遵循基础研究活动的规律,对从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艰巨性具备充足的耐心。要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要有更强烈的“领跑”意识,敢想敢做,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而不懈奋斗。

记者:您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研究,请您介绍一下我国材料学科概况,以及在新材料研究方面的状况。

张跃:材料科学与工程属于工学学科门类中的一级学科,下设三个二级学科,分别是: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是研究材料成分、结构、加工工艺与其性能和应用的基础性学科,是社会重点需求的专业型领域,具有极好的就业前景。目前,全国有200余所高校开设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有30多所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为“双一流”建设学科,各高校的专业方向和培养特色侧重点各有不同。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目前正处在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很多领域都离不开材料的支撑。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夯实新材料产业这一重要基础。当前,新材料与信息、能源、生物等高技术加速融合,互联网 、材料基因组计划、增材制造等新技术、新模式蓬勃兴起,新材料创新步伐持续加快,已成为各国战略竞争的焦点。国家高度重视材料产业发展,已先后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系列纲领性、指导性文件,予以全产业链、全方位的指导。

近年来,“歼-20”摆脱对进口发动机的依赖离不开新型耐热合金的突破,“蛟龙”的世界第一下潜深度离不开钛合金的发展,“北斗”系统的顺利组网离不开微波介质陶瓷材料的创新,“神八”与“天宫一号”的成功对接更是离不开特种涂料、特种橡胶、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尖端化工新材料的助力。可以看到,材料的变革、突破与发展成就了一件件国之重器。然而,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总体仍处于爬坡重要阶段,关键材料“卡脖子”问题尚存。没有质量过硬、性能高超的材料,再先进的设计和构想都难以实现。关键材料不突破,先进制造就是空中楼阁。但新材料从研究发现到成熟应用是个漫长的过程,周期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这更需要广大有志青年积极投身于祖国的“材料”事业当中。

记者:本次展览展示了我国钢铁工业在“十三五”期间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对于“十四五”期间我国钢铁如何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您有哪些建议?

张跃:虽然当前我国钢铁产量已稳居世界首位,但个别尖端钢铁品类仍与国外有一定差距,每年依旧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高端钢材。同时,新时代下节能环保要求不断提高,作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这也要求钢铁行业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工艺优化,从而延长钢铁使用寿命,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因此,做钢铁生产强国的愿景以及节能减排的使命要求钢铁行业必须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继续提升我国钢铁行业的竞争力。具体建议包括:

首先,牢牢抓住工业4.0的时代机遇,实现钢铁工业的智能制造。钢铁行业应与时俱进,将信息化应用到整个工厂,把物联网和服务引入生产线,打造智能化工厂,实现智能制造,智能经营,进一步提升我国钢铁产品的生产水平和质量,实现赶超、领先国外先进水平的目标。

其次,继续强化鼓励资金向研发投入。研发投入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源泉,只有长期稳定的研发投入才能使企业获得核心技术,改善产品质量,提升竞争力。同时,高端钢铁产品的利润远非普通钢铁能比,通过引导资金在研发方向的投入,改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进而又有更大能力开展研发工作,实现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同时,继续加快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提高集中度。通常小型钢企资金和技术实力略显不足,只具备生产低附加值的钢铁产品的能力,往往依靠低价手段来扩展市场,造成恶性竞争,消耗了过多的资源,同时也造成产品质量下降。通过钢铁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可以改善企业的资金状况和盈利水平,让企业有更大的能力与更多的精力去推动科技创新、去发展高端钢铁产品。

需要强调的是,必须走钢铁行业的绿色发展之路。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绿色发展成为钢铁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为此,钢铁企业应在推进科技创新的同时,进一步加快绿色化改造,推广应用先进绿色制造技术,推进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提升行业资源能源利用和清洁生产水平。同时,也应该加快能耗、水耗、清洁生产等标准制修订,鼓励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进一步提升钢铁行业绿色发展标准化水平。

分享到: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燕山大学国家冷轧板带装备及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科技大学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金属学会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钢铁标准网     冶金信息网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属世界金属导报社所有,未经《世界金属导报》书面授权,请勿以任何方式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74号(邮编:100730)
京ICP备11022607号-15 Copyright ? 2004-2021 by www.worldmetals.com.cn.www.worldmetals.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