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您还没有登录哦! 免费注册|登录
您的位置:首页  > 编辑推荐新闻  > 正文
2020年钢铁行业政策导向及重点工作——专访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院长张龙强
信息来源:世界金属导报2020-06-23F01      时间:2020-07-15 14:21:43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但年初至今爆发的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对于钢铁行业,不仅要做好“六稳”、落实“六保”,同时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五部委近日共同印发了《关于做好2020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发改运行〔2020〕901号,以下简称《通知》),同期印发了《2020年钢铁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上述文件的钢铁行业政策导向是什么?指出的钢铁行业重点工作是什么?结合当前钢铁行业面临的发展形势,《世界金属导报》对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院长张龙强进行了专访。

记者:2017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相关部门连续发布部署年度钢铁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请您概要谈谈今年《通知》的特点。

张龙强:总体上看,今年《通知》和《要点》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总结了去产能工作的丰硕成果。《通知》对2016年以来我国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取得的成效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分析,包括总量性去产能任务全面完成、系统性去产能结构性优产能初显成效、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得到优化等。就钢铁行业而言,对比《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6号)文件要求,在去产能、兼并重组、结构优化、企业经济效益等各方面均达到甚至超预期完成既定目标。

二是展现了去产能工作的坚强定力。尽管2020年面临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特殊形势,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巩固去产能成果的政策定力不动摇。《要点》明确要求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要确保全面完成既定目标任务。继续推动“僵尸企业”应退尽退、依法依规退出落后产能、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和已化解过剩产能复产、严禁新增产能。

三是明确了去产能工作的后续方向。从《通知》可以看出,去产能工作已从“前三年集中攻坚任务大头落地”、“全面转入结构性去产能、系统性优产能新阶段”转变为“着力巩固去产能成果,持续推动系统性去产能、结构性优产能,全面提高行业治理能力”。《要点》明确,钢铁行业既要巩固去产能成果,更要通过研究制定项目备案指导意见并修订产能置换办法促进钢铁项目落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一步推动兼并重组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绿色化发展,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

记者:结合年初至今发布的钢铁行业政策文件,请您分析一下钢铁行业的政策导向。

张龙强:今年年初至今,国家相继发布了钢铁行业的一些政策文件,分析这些政策文件可以看出近期钢铁行业的政策导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能置换和项目备案政策将进一步加严。

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完善钢铁产能置换和项目备案工作的通知》发改电〔2020〕19号(以下简称“19号文件”),明确要求各地区自2020年1月24日起,不得再公示、公告新的钢铁产能置换方案。目前,新的产能置换办法已经完成初稿并召开了专家研讨会,备案指导意见的制定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从我院征求的公众反馈意见看,各界希望通过新政进一步规范行业管理,提高置换比例,引入评估机制,严格监管,坚决防止利用产能置换借机扩大产能。

(二)兼并重组将进一步加速。

《要点》明确指出,积极推动钢铁行业战略性重大兼并重组,促进产业集中度提升。国家对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政策层面的支持是一贯的。2016年发布的推动钢铁行业重组处置“僵尸企业”工作方案,提出打造若干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超级钢铁集团和具有区域市场主导能力的特大型钢铁集团,以及一批专用产品优势明显、自我发展能力强的专业化龙头企业集团。近年来宝武集团、中信泰富、德龙钢铁、建龙钢铁等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推进成效显著。今年以来,叠加疫情因素,钢铁行业效益再次下滑,有利于优势企业加快推进兼并重组。随着近期推动兼并重组相关文件的落地,今明两年行业推进兼并 重组工作必将进一步加速。

(三)巩固化解过剩产能成果将继续保持高压态势。

今年各省区市将全面完成“十三五”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目标任务,全面做好严禁新增钢铁冶炼产能、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和已化解过剩产能复产的监督检查工作,关系着能否实现“十三五”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工作的完美收官。各地区今年必将加大督查和抽查力度,确保查处违法违规产能,持续巩固去产能成果。

(四)支持电炉短流程工艺发展。

近年来,国家对电炉短流程工艺逐渐加大支持力度。201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钢铁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工信部原〔2017〕337号)明确“钢铁企业内部退出转炉建设电炉的项目可实施等量置换”。本次《通知》在继续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要求中再次明确“发展电炉钢工艺”。另外,正在修订的产能置换办法,有关电炉短流程工艺的政策支持力度应该会有进一步的加大。可以看出,未来几年,国家将持续对电炉短流程工艺发展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记者:充分考虑《通知》和《要点》等政策导向因素,请您分析一下今年钢铁行业企业要关注哪些重点工作。

张龙强:结合已发布的政策文件要求,以及当前钢铁行业面临的发展新形势,今年除了降本增效等长效工作外,钢铁行业企业的重点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持续巩固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成果。

一是严禁新增产能、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和已化解过剩产能复产。严格执行产能置换和项目备案新政策,禁止各地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备案新增钢铁冶炼产能项目,同时建立健全相关的长效防范机制。

二是依法依规加快处置钢铁行业“僵尸企业”。全行业应加强监督,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日常监测排查,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坚决退出市场中新产生的低效、无效钢铁企业。

三是依法退出落后产能。通过严格执行安全、环保、质量、能耗等法律法规和相关产业政策,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依规关停退出落后产能。特别是,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及国家取缔“地条钢”有关要求,2020年12月31日前全面取缔违规使用中(工)频炉生产不锈钢、工模具钢的落后工艺。

(二)推动企业按照市场化运作加快实施兼并重组。

推动兼并重组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企业的市场活力。按照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利用当前有利的兼并重组重要窗口期,积极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以及战略性重大兼并重组,加快提升产业集中度,继续提升钢铁行业有效供给能力和整体竞争力。

(三)落实新的产能置换政策和项目备案指导意见。

结合钢铁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发布项目备案指导意见和修订后的产能置换办法,以此促进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相关部门单位、行业企业和咨询机构,要全面落实新政,按照新的要求积极推进各项工作。

(四)适度推动短流程炼钢工艺发展。

电炉短流程工艺代表着钢铁行业发展趋势,能更好地满足低碳和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要求。具备条件的地区和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原燃料供应、交通运输、环境容量和资源能源支撑条件等因素,实施长流程改短流程、建立大型废钢铁回收加工配送中心、技改升级既有电炉、置换新布局项目选择短流程工艺等工作,适度、有序推动短流程工艺发展。

(五)加快推进钢铁行业绿色发展。

推进钢铁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推广高效适用的节能环保工艺技术,加快污染治理升级改造,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多措并举加快推进钢铁行业绿色发展。同时,推进清洁生产,提升能源的二次利用和循环水平。

特别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今年是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关键年份,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将成为相关钢铁企业2020年的“头号工程”。

记者:今年初发布的19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在政策修订过程中广泛征求社会各有关方面意见,信息标准院作为主要修订参与单位和意见征集单位,您能否评价一下社会反馈意见对修订产能置换办法起到了哪些作用。

张龙强:钢铁产能置换工作涉及面广,产能置换政策修订需要兼顾考虑的因素非常复杂,既要正视置换环境和条件已经发生的变化,研判未来发展趋势,与时俱进保障行业健康发展,还要考虑政策的延续性和政策衔接可能引发的问题,更要努力创造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和行业环境,充分考虑和保护相关方合理合法的诉求与利益。因此,要做好政策修订工作,需要翔实的数据、充分的调研和对问题诉求全面的梳理分析。

信息标准院在修订钢铁产能置换办法中做了大量基础工作,广泛征集各方意见建议,调研收集大量的相关数据指标,在归纳整理、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将相关意见建议提交给行业主管部门,也做了充分的汇报交流,并持续参与后续工作。前文已经提到,新的产能置换办法已经完成讨论稿并召开了专家研讨会,我院前期所做的包括意见征集在内的工作成果已经得到充分体现,在此也感谢积极参与的单位、机构以及专家,我们将继续搭建更好、更多的服务平台和桥梁,共同为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分享到: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燕山大学国家冷轧板带装备及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科技大学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金属学会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钢铁标准网     冶金信息网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属世界金属导报社所有,未经《世界金属导报》书面授权,请勿以任何方式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74号(邮编:100730)
京ICP备11022607号-15 Copyright ? 2004-2021 by www.worldmetals.com.cn.www.worldmetals.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