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您还没有登录哦! 免费注册|登录
您的位置:首页  > 编辑推荐新闻  > 正文
中晶“超炭”强势发布 超低排放再获助力
信息来源:世界金属导报2019-06-04F01      时间:2019-06-06 08:59:37

5月26日,中晶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晶环境)主办、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承办的“超炭技术与材料发布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中晶环境奏响了烟气治理的又一强音。本次发布会吸引了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钢铁企业以及媒体200余名代表参会。

“超炭”是中晶环境继福斯?脱硫脱硝一体化循环治理技术(以下简称:福斯?技术)后,研发的又一力作。目前推出的产品包括用于固定床的以碱性材料 污泥基活性炭复合的碱性基超炭材料(CTDD-1系列)和用于活动床的以生物质 污泥基活性炭材料复合而成的生物质基超炭材料(CTDD-2系列)两个系列。超炭材料对烟气中的SO2、NOx、汞、氟、二噁英、VOC、VOD及粉尘等污染物均具有脱除功能,并且脱硫脱硝效果尤为突出。此外,“超炭”在实现近零排放的同时,克服了活性炭技术的一系列固有缺陷,具有生产过程无污染、使用安全、无需喷氨、无废水、系统运行更稳定、建设与运营成本更低、副产物可资源化利用等明显优势。目前超炭技术和材料已在辽宁鞍钢、无锡新三洲特钢等多个项目上成功应用,效果良好,并已通过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所、中科院山西煤科院的产品性能检测。目前,超炭已实现量产,2019年产能可达5万吨,为超炭技术和材料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公司在2015年发布了福斯?技术,根据目前业绩,我们有信心于今年底在非电行业拔得头筹。本次发布的超炭技术与材料,让我们对未来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并且继续领跑行业更有把握。”中晶环境董事长童裳慧坚定地说道。童裳慧从超炭技术的研发初衷、各系列产品的核心技术和应用领域,以及今后的研发方向等几方面对超炭技术和材料进行了详细介绍。他表示,超炭1系列材料的核心优势为吸附能力强(硝容和硫容均为活性炭的8倍以上)、副产物易于资源化(可根据业主需求采用解析法制酸,或送往建材厂用于生 产高等级建材或胶凝材料)和价格便宜等,适用于加热炉、热风炉、焦炉、燃气炉、煤气发生炉等脱硫脱硝。目前在鞍钢运行的两套应用超炭1系列的项目已经超过原设计时间五个月左右,仍无须更换材料,可见其超强吸附力以及由此带来的成本优势。超炭2系列材料的核心技术包括污泥活化碳化、催化还原技术和高吸附性技术等,主要应用在烧结机、焦炉、电炉、燃气发电锅炉,以及石油、石化脱硫化氢等。谈及超炭技术和材料远景,童裳慧表示,目前对超炭的研究仅限于烟气脱硫脱硝,推出的产品仅有两个系列,未来中晶环境会针对不同领域应用开发六个系列产品,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

对于超炭技术,来自钢铁行业的专家和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院长马军在致辞中表示,“超炭”是中晶环境自主研发的一种脱硫脱硝材料,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理念以及中晶环境对此十余年的坚持。中国金属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天义表示,在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之后,钢铁行业的超低排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活性炭烟气治理技术因其较好的综合治理效果得到了较多应用,但活性炭的质量不稳定、供应紧张以及价格波动等问题一直存在,而且活性炭制备过程存在严重污染。因此,迫切需要能够替代活性炭的新材料新技术。中晶环境的“超炭”技术和材料设计理念非常超前,希望中晶环境能够继续加强推广应用和基础理论研究,用该技术推动钢铁行业的超低排放,使钢铁行业为国家蓝天绿水净土战略目标的实现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问答环节,童裳慧同与会代表就超炭技术和材料进行了深入交流,进一步阐释了相关污泥活化炭化、催化还原脱硝等相关技术细节,消除了大家对二次污染、成本高昂以及应用受限的担忧。“超炭弥补了活性炭的几个关键缺陷,成就了目前最完美的烟气治理技术,将会成为钢铁企业的不二选择。”童裳慧说。

自2006年进军工业烟气治理行业,中晶环境一直秉持“以废治废、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理念进行产品研发和项目运营。目前,中晶环境已在该领域拥有超过100项发明专利,成为烟气、废水、固废一体化协同处理技术的领军者。从“福斯?”到 “超炭”,中晶环境始终践行“让城市更美丽,让生活更美好”的发展使命,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未来,中晶环境会继续领跑烟气治理行业,携“超炭”和“福斯?”,共筑“中晶蓝 蓝天下”的美好愿景! (苏頔瑶)

分享到: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燕山大学国家冷轧板带装备及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科技大学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金属学会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钢铁标准网     冶金信息网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属世界金属导报社所有,未经《世界金属导报》书面授权,请勿以任何方式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74号(邮编:100730)
京ICP备11022607号-15 Copyright ? 2004-2021 by www.worldmetals.com.cn.www.worldmetals.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