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您还没有登录哦! 免费注册|登录
您的位置:首页  > 编辑推荐新闻  > 正文
加强新兴产业用钢研发 推动制造业升级
信息来源:世界金属导报2019-06-04F01      时间:2019-06-06 08:59:36

“2019中国钢铁工业科技与竞争战略论坛暨新兴产业用钢关键技术研讨会”于5月30日在江苏永联小镇隆重召开。此次论坛由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和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出席本次论坛的有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原冶金工业局副局长赵喜子,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钢铁处干部谢春乾,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展与科技环保部副主任姜尚清,江苏省工信厅材料工业处调研员林乐福,江苏省张家港市副市长胡新华,江苏永钢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吴耀芳,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副院长冯超,永钢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裁张刘瑜以及南丰镇有关领导。本次论坛还邀请了科研院所、钢铁企业以及汽车、铁路、桥梁、风电等下游知名材料应用企业的技术专家共聚一堂,深入探讨新兴产业用钢需求以及钢材应用关键技术。本次论坛的主题正适应了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导向,旨在推动我国新兴产业用钢铁材料的研发,促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副院长冯超在致辞中指出,2019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钢铁行业作为支撑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产业,应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有全球最大的统一市场,有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发展潜力巨大。“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我国钢铁行业广泛参与国际合作提供了市场机遇。随着中国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新一轮改革开放又将开启新周期,释放巨大活力。钢铁行业应抓住这些重大机遇,强化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强与下游用户的深入合作,使上下游产品研发保持同步,向下游用户提供应用解决方案,发展服务型制造是提升钢铁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趋势。但也应看到,我国钢铁行业仍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高附加值产品供给不足、中低端产品过剩、效益不高”等问题。新材料是制造业整体提升的关键,新材料的发展水平决定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如何培育更多自主核心技术,推动制造业升级,实现生产环节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迈进是未来钢铁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 江苏永钢集团董事局主席吴耀芳在致辞中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不仅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对高品质钢材的需求量非常大,在新材料领域有12类39种钢被列入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这些都给钢铁行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为迎接好这一机遇,永钢未来将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展。一是引进先进装备技术。优钢产线、特钢产线的装备技术均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炼钢智能车间、特钢大棒车间、精品线材车间被评为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二是加大精品钢材开发工作。按照“普转优、优转特、特转精”的思路,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将产品聚焦于交通领域、能源领域和生活领域三大序列。三是推进质量体系建设。围绕管理规范化、操作标准化,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和质量保障体系,相继通过了多个国家标准化组织的第三方认证以及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认证。四是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推行“门对门,个性化”服务,依托长江码头,对客户实施精准装船、精准发货;与下游用户合作开发高端新产品,并帮助用户确定生产工艺,来培育终身客户。

江苏省张家港市副市长胡新华在致辞中指出,冶金产业是张家港市的支柱产业之一,201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1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4.6%。永钢集团作为张家港市重点骨干企业,近年来,公司通过不断优化调整产品结构,推动产品迈向钢铁工业价值链的中高端,应用到核电、风电、航空、海洋工程、高铁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本次论坛既为冶金企业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沟通交流平台,更为张家港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希望永钢集团等冶金企业抢抓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围绕绿色低碳、节能环保要求,苦练内功本领,加快创新步伐,全力研究突破新兴产业用钢关键技术,坚定不移推进冶金产业转型升级。张家港市政府将全力以赴构建最优营商环境、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不断推动冶金行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江苏省工信厅材料工业处林乐福调研员在讲话时指出,按照江苏省政府关于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强化“严控长江带、倒逼环太湖、整合低小散、利用沿海港、行业上水平”等重点举措,实施智能化改造,绿色化牵引,高端化提升,融合性发展的布局调整和转型升级意见,引导企业聚焦下游国防军工、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新能源汽车、核电等领域,加大原始创新、自主创新的工作力度,加强高端钢品的研发和应用,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产品和品牌。积极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全面提升钢铁行业的绿色发展水平,积极推进智能制造,全面提升整体效益,积极开展标准化提升,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效益水平。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钢铁处谢春乾在讲话中指出,新材料产业发展是原材料工业增强创新发展的动力,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体现。针对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应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突破重点应用领域急需的关键材料。二是推动材料应用上下游合作机制。三是加大对新材料发展的支持力度。继续支持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测试评价、资源共享等平台建设,持续开展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加大对新材料发展的支持力度。

原冶金工业局副局长赵喜子在讲话时指出,在当前世界贸易保护主义形势日益严峻的环境下,钢铁企业要加大自主创新的步伐,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未来几年一定要着力巩固去产能成果,严防新增产能过剩趋势,继续加强“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钢铁企业一定要把高质量发展放在第一位,一定要在结构优化、区域优化、品种优化上做好文章。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展与科技环保部副主任姜尚清作了题为《关于钢铁产品创新发展的思考》的报告。她指出,产品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未来钢铁新材料发展的重点领域在如下几方面。一是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用材料。以高强、特厚为主要方向,加快高止裂厚钢板、高强度双相不锈钢宽厚板、船用殷瓦钢及专用高强度聚氨酯绝热材料产业化技术开发,实现在超大型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LNG)船等高技术船舶上应用。二是新型汽车用材料。重点发展汽车轻量化急需的700兆帕及以上高强度汽车大梁板,780兆帕-1500兆帕高强度汽车板,高强、超高强帘线钢等产品。提高产品表面质量和质量稳定性。三是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材料。突破钢铁材料高洁净度、高致密度及新型冷/热加工工艺,解决坯料均质化与一致性问题,提高车轮、车轴及转向架用钢的强度、耐候性与疲劳寿命并实现批量生产。四是电力装备材料。重点推进核电压力容器大锻件系列钢种组织细化与稳定化热处理工艺开发,突破核电机组用高性能钛焊管产业化瓶颈,加快银合金控制棒、锆合金管堆外及堆内考核验证,实现核电用材成套保障。五是能源用钢铁材料。重点发展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大口径耐热、耐高压管,核电机组用高性能铁素体和奥氏体不锈钢、锰镍钼类合金钢管,低铁损、高磁感硅钢等。六是农机装备材料。开展高强高硬耐磨钢系列化产品开发,在农机装备及配件中实现对高碳弹簧钢应用替代。七是节能环保产业用钢铁材料。重点发展高强度、薄规格钢板,提高板材表面质量、平整度,推广使用钝化或耐指纹膜处理的镀铝锌钢板、热镀锌无铬钝化板、无铬彩涂板、电工钢环保涂层板等绿色环保用材。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清跃作了题为《铁路用钢的研究及进展》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我国未来铁路用钢的重点发展方向是如下。一是研发新轨头廓形钢轨及高强耐磨钢轨,包括无碳化物贝氏体钢轨、过共析钢轨及耐腐蚀钢轨;在无碳化物贝氏体钢轨的发展方面,应重点解决氢、残余奥氏体稳定性、微观偏析等问题。二是采用优化配方、改善热处理工艺等方法,提高重载、高速铁路用车轮轮辋的硬度。三是尽快改变高速铁路用车轴全部进口的现状,尽早实现国产化。四是研发高速列车轴承用钢国产化。五是针对制动材料开展国产化研究,满足高速铁路发展需要。

钢铁研究总院结构材料所研究员杨忠民作了题为《新型耐蚀钢筋技术进展及应用前景展望》的报告。他指出,钢筋锈蚀是影响钢筋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全世界每年因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000亿-12000亿美元。目前已在工程中部分应用的耐蚀钢筋主要有:环氧涂层钢筋和不锈钢筋。我国杭州湾大桥墩身钢筋采用环氧涂层钢筋;青连铁路跨胶州湾特大桥,承台、墩柱结构钢筋选用环氧涂层钢筋作为耐蚀钢筋;港珠澳大桥用环氧涂层钢筋和不锈钢钢筋。中国的耐蚀钢筋的材料标准和检测体系的建立基本完成并已经纳入了设计规范。但在混凝土建筑的应用拓展方面尚需时日。

本次论坛上,中天钢铁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何西、领途汽车有限公司轻量化总师、整车性能部部长李晓刚、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主任研究员王彦锋、南京高精传动设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经理张玉锁、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研究院棒材研究所副所长李锋、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风电用钢技术主管徐博、河钢承钢公司轧钢主任张大伟、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特钢事业部产品开发室主任俞杰等行业专家,与参会代表分享了各自领域的新材料研究及应用成果。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新兴产业发展给钢铁行业带来机遇,但也对新产品研发提出更高要求。钢铁企业要抓住机遇,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推进钢铁工业迈向价值链的中高端。本次论坛既是技术交流的良好平台,也增进了钢铁企业与上下游产业链在新兴产业用钢研发、技术提升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进了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杨婷)

分享到: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燕山大学国家冷轧板带装备及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科技大学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金属学会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钢铁标准网     冶金信息网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属世界金属导报社所有,未经《世界金属导报》书面授权,请勿以任何方式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74号(邮编:100730)
京ICP备11022607号-15 Copyright ? 2004-2021 by www.worldmetals.com.cn.www.worldmetals.cn. all rights reserved